一位手持木棍的男子,一位不受宠爱的太子;一个胡言乱语的凶徒,一桩不了了之的悬案,是胆大包天还是装疯卖傻?是狂性大发还是受人指使?明末的梃击案,不仅揭开了浓雾笼罩的宫闱一角,也让人们得以窥视在那个骨肉相残的年代中生存的残酷。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当曹植吟出这首《七步诗》的时候,不知他是否先知,不仅仅是他,历代君王的后裔,无时无刻不在明争暗斗中生存着。斗赢的,得到的不仅是锦绣江山,还有自己的性命;斗输的,失去的也不仅是锦绣江山,还有自己的性命。在深宫之中,兄弟父子,时刻都在以命相搏,而为此想出的招数既令人眼花缭乱,也让人瞠目口舌,明末的梃击案就是其中的一件。
明朝万历年间,立太子一事曾在朝廷内引起激烈的争论。由于万历皇帝的长子朱常洛被认定为太后宫女王氏所生,所以不得宠;万历皇帝喜爱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郑贵妃曾与他暗自商量想立朱常洵为太子。但是国有国法,太子应立嫡子,无嫡则立长子,立朱常洵为太子的这个提议遭到朝臣的反对,于是万历皇帝就以各种借口拖延立太子的时间,最后皇太后干涉了此事,万历皇帝迫不得已,于万历29年(1601年)册立朱常洛为太子,但同时也封朱常洵为福王,赐洛阳为其藩国,这就是明末的太子之争。
朱常洛的太子当得并不舒服,他一面战战兢兢地唯恐被废,一面忍气吞声地禁闭深宫,原想着唯唯诺诺得以保周全,谁料到事情并不由他所愿。万历43年(1615年)五月的一个傍晚,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忽然闯入一个五大三粗的男子,他手持一根粗大的枣木棍,几下就打倒了守门的老太监,然后不由分说就直奔太子寝宫。贴身太监见阻拦不住,只能关闭大门,大声呼救。幸好宫里的侍卫们闻讯赶到,并与同时赶来的几个太监一起才将此男子擒获,交由东华门的守卫指挥使朱雄收监。朱常洛非常受惊,第二日就将此事禀明了万历皇帝,万历皇帝下令审讯。然而负责审问的“浙党”官吏以凶徒是个疯癫病人为由,草草结案。朝中一些郑贵妃的党羽也多次上书要求尽快处死凶徒,草草结案。朝中东林党大臣怀疑此事是郑贵妃所为,请求皇帝彻查此事。万里皇帝怕事情闹大,于是亲自来处理此案。皇太子朱常洛既不想得罪万历皇帝,也不想得罪郑贵妃,再加上自己也算逃脱了性命,于是也不想深究。最后万历皇帝处死了凶徒,草草结案,这就是“梃击案”的经过。
案发之后,万历皇帝命人对行凶的男子进行了审讯,此男子名叫张差,为一普通百姓,审讯的大臣先后上报的证词相去甚远,引起了朝中一些大臣的怀疑。而后来草草的定罪,认定张差就是一个疯癫之人,并想及早将张差问斩,更是使得保太子的一些大臣猜测不已。为了太子的安危,一部分大臣想彻查此案,其中有一位大臣亲自提审了张差,只见张差身体强壮,看起来并不像一个疯癫之人。于是支开狱卒,详细审问。开始张差不想说,也不敢说,后来大臣用饭菜引诱他,张差才开口说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张差供认,在此之前,他曾受一个不知名的太监的委托,要他刺杀太子,太监承诺事成之后分给他几亩田地。后来,太监带他入太子宫,并要他见一个打杀一个,并承诺事后救他出去。
由此供词可知,张差行刺果然受到了宫中人的指使,行刺的目标是太子。审讯结果上奏朝廷后,朝臣都议论纷纷,大家猜测这件事的主谋一定是郑妃,而且与郑妃的父亲郑国泰也有莫大的关系。进一步调查之后,两名太监也得以曝光,他们就是郑妃的两个心腹太监庞保和刘成。由此看来,此事必然与郑贵妃有着莫大的关系。
声明:本博文属博主原创,未经允许,任何网站、媒体及个人博客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本博文,也不得将本博客文章集结出版。取得授权请发邮件:[email protected] 约稿联系QQ:228635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