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女生学习不如男生”的观念已经发生惊人逆转,一种“新的性别差距”倍受各界关注—— 男孩为何“掉队”了
胡琰(上海师范大学)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为了普及义务教育,我们曾致力于女童教育,帮助她们能顺利完成学业,获得成功。那个时期,男孩们在学校中拥有“优越”地位,教师往往抱有“女孩学习不如男孩”的观念。但近年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尤其在城市学校里,性别差异发生了惊人逆转——当被认为“聪明有潜力”的男孩和“用功但能力差”的女孩从同一起跑线上出发后,人们发现:男孩“掉队”了。
上海某小学一份调查显示,各年级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积极分子中女生所占比例远远高于男生,其男女生比例分别为:少先队大队委员1∶8,中队委员1∶5,三好学生1∶5,各类积极分子1∶6。这一现象在当前我国中小学非常普遍,女生往往容易获得成功,在学业成绩、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各种竞赛中的表现往往优于男生。家有男孩的家长们一直头痛着老师的告状,管理班级的老师对“不守纪律”的男孩们心烦不已,一些重点中学的校长则为自己学校中女孩多于男孩而担忧。如何帮助更多男孩获得成功体验,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这些年来,不仅男女生的成绩差距以让人吃惊的速度拉开,而且男生与女生在其它方面的差距也日益加大。在许多方面,大部分女生都要比男生表现得自信、大方、主动,能力突出,个性明显,而男生们则表现得相当“低调”和“平庸”。有研究者认为,在教育领域中女生的成功度和发展度要比男生大得多,也要优越得多。这种成功度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获奖方面,而且体现在升学竞争和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方面。
我国学者胡振京将这一现象称为“新的性别差距”。通过调查,他发现这种现象在城市的中小学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表现是男生在学习成绩上低于女生,在班干部、队干部、团干部等学生干部中所占比例较小,在三好学生、各种活动获奖者中所占比例较小等。而且,这一现象已从小学阶段开始向上延伸。那么,这种“新的性别差距”从何而来?
课堂关注“重女轻男”
我们传统的观念中,男教师和女教师对男女生未来期望与角色定位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即男生逻辑思维能力强,未来发展空间大,有无比的优越性,而女生只能处于服从与服务的角色要求。这种不同的角色期待实际上在教育世界造成了双重不平等,这不仅是对女生的一种歧视,而且也助长了男生的优越性和惰性,阻止了教师去探索更有效地帮助男生发展的方法和措施,一定程度上限制甚至扼杀了男生健康成长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男教师和女教师也都存在明显的“因性施教”倾向,即对男生期望较高而要求比较宽松,对女生期望较低而要求比较严格。国外学者史密斯(W.Smith)在研究中发现,女教师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性别的学生,男生较女生更多地受到女教师的批评;女教师在批评男生时更多地使用严厉的语调,而在批评女生时较多使用平和的语调;在女教师教授的课程中,男生和女生课业相当,但女生却有更多机会获得较高分数;女教师的课堂组织常常使男生疏远教师。实际上,这样一种倾向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几乎完全忽略了对男生发展方面的关注,从而导致学校教育中新的性别差距。
教师性别“阴盛阳衰”
教师性别生态失衡问题在我国城市的中小学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城市里,小学和初中阶段女教师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就是在高中阶段,女教师也已基本占据“半壁江山”。
由于男教师和女教师存在着性别差异,教师在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自然而然也把自己不同性别的心理体验、情感形态、思维方式输送给学生,久而久之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学生的体验方式和思维模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进而决定他们的行为和人生发展。
有不少人认为,教师中“阴盛阳衰”现象会导致男生女性化倾向,如产生爱哭、爱撒娇、内向、阳刚不足等表现。当然,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也有来自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评价标准呈现女性化倾向
在不少教师看来,女生往往比男生听话、懂事,语言表达能力更强,更讨人喜欢。在学校,听话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受老师青睐。如今中小学普遍存在学生干部男生少于女生的现象。尽管学生干部大多数时候来自学生的民主选举,但学校实施的评价标准强调乖巧、服从、遵守纪律,要能起到模范作用,这样的评价标准不仅被老师们运用,而且也被学生们所接受。
我们认为,这样的评价标准更接近于女性的行为模式而背离了男生的行为模式。相关研究表明,从婴儿时期起男孩和女孩就具有不同的行为模式。男孩从幼儿阶段就具有竞争性、专断性、支配性、攻击性、兴奋性等,而这些特性会始终贯穿于男孩学校生活的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教育评价具有一定的女性化倾向,导致了“新的性别差距”的产生。
除了来自上述教育内部的原因外,社会因素也不可忽视。例如: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一些家长把女孩当作男孩来培养;激烈的社会竞争,女性面临的挑战比男性更为严峻,也使得家长对女孩的教育方式比男孩更为严厉,教育期望值也更高等等。
“差距”能否成为教育的“珍宝”
杜威认为,一个进步的社会把个别差异视为珍宝,因为它在个别差异中找到自己生长的手段。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应当帮助儿童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强求一律。事实上,在解决“新的性别差距”这一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效途径来做出尝试性努力。
增强性别敏感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教师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行为对儿童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行为模式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在对学生的期望上会因性别不同而不自觉地有所不同,如认为女孩应该是被动、乖巧、温柔、依赖的;男孩则是有主见的、喜好运动、有竞争性的。因此,教师要对自己所持有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自我检视,增强性别敏感度,以促进性别平等的教学与班级运营。
“因性施教”。性别公平但并不应否认性别差异,教育者应该承认男女性别差异,反对整齐划一地对待不同性别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因性施教。过去对儿童的教育总是把他们当作没有性别特征的个体给予相同的教育,而这样的儿童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男女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存在差异,教育者应该尊重其各自的发展规律,开发适合男女学生不同学习兴趣的课程,设计科学的因人而异的学习方法,使二者都能从课堂中受益。另外,课堂互动中,应给予二者平等的表达机会,尤其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爱发言以及学业成绩不是很好的男生,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和鼓励。而在教育评价上,也应重视男女学生性别方面的差异。
均衡教师性别生态。教师的“性别”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它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性别角色发展。目前我们的师资队伍确实存在性别生态失衡问题,它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男生与女生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因此,教育部门在聘任教师时,应注意适当平衡教师的性别生态。
原载2009—11—7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