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类股票还有多少机会
张立栋
大盘低迷、人气不济的时候,此前始终低调的证监会本周初以答记者问的形式,高调地对有关融资融券的热点话题进行了阐述。
融资融券对大盘是当然的利多,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市场参与者却发现,从一月初国务院同意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开始,大盘在徘徊几天天之后一点面子不给地一头向下,连续踏破3200、3000点,周三甚至跌破了2900点。
人们会反问,这个利多究竟体现在哪里?
其实,就大盘整体而言,引发抛售的原因即所谓货币政策可能的“转向”和实体经济的探底都是一种猜测。这种猜测的事实依据并没有太多可靠的数据支持。除非还有别的原因,如果就此加入看空队伍,恐怕又会错失一次好的机会。
大盘的迷茫无非告诉人们一件事情,今年的投资机会是局部的,分散的,需要花点精力去一一甄别。
别的不说,单说说券商。现在这些券商股都有点虎落平阳的味道。带头大哥中信证券价格一蹶不振。但这不是事情的全部真相,虽然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故事讲了很久,题材被一再炒作,但我想说的是,2010年券商股的故事还没讲完。
券商类的整体崛起和“故事不断”也就短短几年。2007年中期,也就是牛市半程的时候,人们在收获资本市场利润的过程中突然意识到这些中介机构才是真正的大赢家。于是那些或IPO或买壳重组的券商们借机上沿“价值重估”的精彩大戏,从此故事是一个接着一个。
证券行业是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一年收成好坏全看市场的活跃程度。抛却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推出对一些优质券商带来的新增利润外,一个制度层面的深刻变化也同样会给整个行业带来机会。
笔者注意到,在前述证监会答记者问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耐人寻味:"合规经营是选择融资融券试点的必要条件,'一参一控'是合规经营的重要条件之一,也要符合。"
什么是一参一控?证监会人士此时再提一参一控究竟有什么含义?
所谓“一参一控”,即一家机构或者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机构参股证券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两家,其中控股证券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一家。为避免同一股东旗下的证券公司间的关联交易与同业竞争,2008年4月23日国务院正式颁布《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后,证监会对证券行业提出了“一参一控”的政策要求。
有心人会注意到,正是这不起眼的说法,却可能给中国证券行业带来一轮巨大的改革重组浪潮。
现在国内有上百家券商,可谓良莠不齐。而细分起来,他们则分属8家券商系。尽管从2009年开始许多券商开始了整合重组的行动,但从实际情形而言,真正的大动作还没有开始。
别的不说,单汇金和建银系就掌握了目前国内券商的小半壁江山,而他们两家如果不开始大规模启动旗下券商整合行动,“一参一控”的政策要求就无法真正落实。再看看中信证券,旗下控股就有中信建投、中信金通和中信万通三家券商。
尽管如此,现在距离证监会规定的时间表可是越来越近了。——除汇金系券商外,不符合监管要求的证券公司股东应在2009年12月31日前提交整改计划,并在2010年12月31日前达到要求。
可以说,为达标“一参一控”,今年券商板块将会有说不完的故事等着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