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志——我眼中的<我要成名>


第一、看过很多港产片,但励志题材的并不多,我觉得<我要成名>应该是最经典的一部;第二、从名字上就很喜欢刘青云这个演员,也许是因为《滕王阁序》中那句极富思想意义的警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第三、看过刘青云的多部电影之后,感觉这个和自己一样皮肤黝黑的演员不是个靠皮囊吃饭的角儿,他靠得是演技、拼得是实力,故而愈加欣赏他。

好的题材加上自己喜欢的演员,<我要成名>就成为我最喜欢的几部港产电影之一。

 

剧情梗概

潘家辉是一个很有天份、大器早成的演员,一出道就得到了“最佳新人奖”,但也许是因为恃才傲物或者成名太早,他因为不通人情世故且脾气暴躁,而逐渐被大部分行业中人所排斥,渐渐沦落为无戏可演的末流演员。机缘巧合之下,家辉遇到了吴晓菲,晓菲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临时演员,但她对电影非常热爱,充满了成名的渴望,不管什么角色都全力以赴。晓菲的这种态度打动了家辉,他决定当晓菲的师父,教她如何演戏。

在家辉的悉心指导下,晓菲进步很快、演技日益娴熟,名气也日渐看涨,最后,晓菲得到了一个决定自己成名的机会,并已经可以离开家辉独立发展。晓菲去日本独自发展之后,家辉既高兴又失落,后来,家辉遇到了圈内好友、影帝“梁家辉”,在梁的鼓励下,家辉萌发了东山再起的念头,他开始积极地锻炼、积极地与外界联系,最后凭借他的天份、努力、执着,家辉获得了最佳男配角,而给他颁奖的人正是晓菲

 

家辉

做一名演员这是命,做一个不红的演员也是命,做一个被公认演技好而又不红的演员更加是命。”这是家辉一位已经离开演艺圈的、如今在开修车行的好友的言论。家辉起初就是最后那类“被公认演技好而又不红的演员”的代表,他绝对是个理想主义者,自己对演戏非常执着、认真、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一看到那些不认真、不努力、不求上进、不学无术者便容易动怒,家辉确实有天份、有才华,但他对外人的态度又极其容易让人感觉他是在凭着自己的“最佳新人奖”乱摆谱。就这样,家辉虽然是在为他参与的每一部电影负责、是在为所有跟他合作的人负责,但因为他太直率、太不懂得人情,故而逐渐被边缘化。

之所以特喜欢家辉这个角色,是因为曾经我和他非常像,当年刚进入社会时,我也是抱着那种“只要把事情做好就OK”的想法,直到自己开公司之后才发现,那种想法是不全面的,至少是在某些时候阻碍发展的。如同家辉好友质问他的那样:“会演戏可惜不会做人啊!监制生日有没有送液晶电视啊?虹姐搬家有没有送水晶灯?没有,没就该你倒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点不假。养家糊口是一回事,但一个人若想有大的发展,不仅自己身上得有绝活儿,更得学会如何去处理与外界的关系,尤其是那些可以决定你进退成败的人。努力和勤奋可以成就绝活儿在身,但处理人际关系可是另外一门学问。

 

晓菲

与其说是晓菲用自己的执着打动了家辉,还不如说是家辉在执着的晓菲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年纪稍大的人都是这样,会很容易喜欢上和自己当年很想像的年轻人。

晓菲这个角色的身上也有大量理想主义者的影子,她那种对待工作的态度也确实很像家辉。但她和家辉最大的不同在于:她对成名的渴望激励着她可以做出任何牺牲,不计代价。娱乐圈真是一锅混水,好人进去很容易变“坏”,就像被人家吃了豆腐的晓菲,还会说出:“都是好朋友,人家跟我们开玩笑。”如果没有家辉的庇护和指导,晓菲也许早就成了靠肉体上位的女星,很快就会在精神上迷失或沉沦。

晓菲也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从她私接琪琪的电话就能看出来,他在刻意凸现自己和家辉的关系。就像那一场直到现在我也没有看出来到底是真、还是假的片段——当前晚她和家辉为了一个很虚幻的机会发生争吵之后,次日清早晓菲收拾行囊要离开家辉家。你只能感觉,当晓菲觉得家辉已经不能再带给她进步的机会时,她就决定离开家辉。

 

家辉与晓菲

晓菲能够偶遇家辉真是幸运至极啊!这是我最羡慕晓菲的地方!

工作这十年,我真是碰壁无数、犯错无数、吃亏无数、受罪无数……,在我的身边,无论是长辈、亲属、朋友、同学、上级、同事,从来都没有一个人可以给我的职业生涯有任何的引导性、指导性的帮助!我身边接触的人,长辈和亲属们都根本没有打工、从商的经历和经验,朋友和同学基本都是我在指导他们,上级和同事就更甭提了,我工作过的地方一概是小型私营单位……这些年完全是靠自己一个人在点点滴滴的探索、完全是在碰壁中、磨砺中成长。一看到家辉对晓菲的教导与呵护,心中突然十分嫉妒。

“你是不是真的想入行?……如果你真想的话呢,就要从最基本的开始。

你想出名啊?先做好一件事,把戏演好了,好不好?

你记不记得我曾经跟你说过,要抓住一些真实的感觉……好好记着今天这个感觉,将来演戏,一定会有用……”

其实无论什么行业,这几句话对年轻人都特别适用。现在很多年轻人非常心浮气躁、眼高手低,总想出头却不知埋头,总在挑剔却不知努力

尤其这一段:“别这样了,我经常都在骂人,我骂你,是因为我关心你,我想你好,我是一个失败的人,是一个失败的演员,我不希望你走错了路,像我这样,我不想,你明白吗?”听完家辉对晓菲说的这段话,突然感到很难受、难受得想哭,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没有遇到家辉这样的人是一种难受,而自己像家辉这样对身边的人好、但身边的很多人却像晓菲那样不理解时是另一种难受!

一个人最容易受到深度伤害的,往往是来自他最亲近、最想对之好的人,当一片好心被辜负、被误解时,那种伤害甚至远远大过陌生人。希望被我训的每个人都能听到片中“乐仔”的那句话,当家辉问乐仔被自己骂恨不恨自己时,乐仔说:“那时候被你骂,真的很恨你,不过看你的工作态度,就恨不起来了。”

家辉可算是晓菲的伯乐,他的那句“不是每个人都有价的”着实精彩。

包括当晓菲问家辉的父亲自己能不能成名时,家辉父亲说的那句话:“一个字——缘,观众缘。你记住,不是你选这一行,是这一行选你”我觉得家辉及其一家人真是晓菲的贵人啊!

晓菲的颁奖辞概括了家辉对她的人生意义:“大家好,今天大会可以安排我颁发这个最佳男配角的奖项,我感到很荣幸,也很激动,可能大家还不知道,在我拍美好时光之前,我一直是一个临时演员,但当时的我很幸运,我遇到了一位恩师,一位知己,是他教会我如何去演戏,如何要记住生命中点点滴滴的感觉,他也曾对我说过,这个世界上,是不分主角和配角的,无论你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要以一个主角的心态去面对,一定要把它做到最好

 

爱情

这部电影里有两份爱情,一份是家辉和晓菲,另一份是家辉和前妻。

家辉和晓菲的这份爱是逃不掉的,亦师亦友的关系、朝朝暮暮的相处、以及同样的理想——对电影的热爱,他们的相爱是水到渠成的。自始至终,晓菲对这份感情是比家辉还要主动的。“我把你的味道带在身边了,它给我温暖。

家辉和前妻的关系已经类似朋友,但看到家辉和晓菲的相处,她还在吃醋,“要教人家就要用心教,不要耽误人家,对身边的人,要求高是好事,不过有时候,也要顾及人家的感受嘛。”吃醋也是爱情的一种表现。

不过,爱情是这部片子的配角。无论是晓菲、还是家辉,当面对事业时,爱情都是可以先往后放的,在实际生活中也大部分如此,哪一个成功者不是舍弃了很多呢?哪一个为了爱情放弃事业的人,到最后还能一无所有的享有爱情呢?

在没有事业的时候,爱情远没有事业重要,可以为事业放弃爱情;在拥有事业之后,爱情就成为生命中最渴望的东西,为爱情可以放弃一切。

 

帮助家辉的人

家辉在帮助晓菲,同样,在这部影片中,有四个人也对家辉的帮助很大:一个是修车的朋友,一个是家辉的妈妈,第三个是在影片中以真人出现的梁家辉。尤其是梁家辉。

修车的朋友就不用说了,每当家辉苦闷、无聊、无所事事时,就会跑到车行去找他,解闷也好、发泄也好、斗斗嘴也好,这位车行朋友对家辉确实是非常实在、有么说么,不隐瞒、不避讳,直言说出家辉的问题,而且因为他了解家辉,所以他总是鼓励家辉、并对家辉充满了期待。

有这样的朋友是幸运的。我有。

再说家辉的妈妈。“妈,你觉得我是不是入错行了?”。“要不这样问,问我是不是嫁错给你爸了?……将错就错吧,做就做了,不能后悔,最重要是做好本份,等老了之后就不会后悔,是不是?”。是不是每位妈妈都是这样,她们说不出什么深刻的道理,却能用最简单的话给孩子支持,鼓励孩子们前行?!“记住,你决定了要做,就要做好,别想其他事,演员就应该这样。

我的妈妈就是这样。创业这些年,我觉得我的家庭给我支持最大的人是妈妈,这种支持不是任何实质上的支持,而是真真切切来自内心里,是那种源自亲情最深处的鼓舞!我今年32,这32年里,只要我在家吃早餐,这顿早餐几乎都是妈妈做的。这种鼓舞比任何力量都大!

再说说梁家辉。这位影帝以真实的身份现身,也是这部片子很有意思的一个看点,恰恰就是梁家辉的话给潘家辉最大的启示:“影帝就有人找了?我在这个圈子里沉浮了这么多年,我也看透了,有时候人不能光靠运气……要不是我努力的踩水,怎么露出头给人家看见啊?……什么态度啊?你这么说,就是让自己自动退出……其实不管做什么,都要用心才行,只要你用心,一定会有人看见的,在这个圈子要生存,一定要坚持,就是这样,其实,当所有人都让你走的时候,你就一定要坚持住,只要你不死,就肯定有机会的”我始终觉得,最终能够促使家辉改变自己心态的、促使他再度出发的,就是梁家辉结合自己的切身感悟说出的这段话。

“梁家辉”很实在,他已经不只是潘家辉的朋友,几乎是一个行业的诤友。如果一个行业中、一个圈子里有他这样的人存在,那这个行业中、圈子里所有能够接触到他的人都是幸运的。

对家辉有帮助的第四人,就是晓菲。“辉,我走了,拍完张导演的这部电影,我就要到日本去发展了,不管将来怎么样,我都会记得你,你永远,永远都是我心目中的最佳男主角。”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激励,任何一个得到女人这种表达的、真正的男人都一定会奋起。

 

家辉再出发

家辉重整旗鼓再度出发了,他不仅锻炼自己,而且能够主动“拉下脸面”去面对外界。

当年那个批判一切的家辉没有了,那个当着老板的面撕毁合约的家辉也没有了,即使面对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胶片用完了这种极端低级的错误时,他都能够很坦然的去面对,并且找出自身的问题,也许只是找一个借口让对方轻松下台阶。

对待外界的态度变了,但家辉的本质没变,自信与执着没变。家辉去导演那里面试时说的那段话堪称经典,完美阐述了家辉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奋斗心路: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喜欢演戏,可能天生吧,但是现在演戏对我来说是,我所有的一切,我的自尊,我的成就,我唯一比人强的地方……

我的戏比别人好,是因为我不接受我跟其他演员一样,不管我演的好还是不好,我都不会跟他们一样,我很恨那些老是说自己是演员,然后就胡言乱言拍完就走人,我不行……

我不喜欢求人,从小就不喜欢,也不喜欢人家同情我,就是如果你觉得我潘家辉可怜,给他个角色,那我谢了我不要,我宁愿不演,如果这样我选,我选择死……

我想继续演戏的原因是,我觉得我要对自己有个交代,我要告诉我自己,我是对的,我从小到大,都觉得自己行……”

 

领奖

家辉到底有没有得奖?这乍一看似乎是个悬念,实则不是。

从大的情节安排上,能够在影片最后安排晓菲出来颁这个奖,其实就是一种暗示。

再就像是家辉教晓菲演戏那样,片中的几个细节已经告诉了我们最终的结果:

1、家辉朋友的那句话——“你不一样,你冷静点,别紧张,排队也应该轮到你了”

2、颁奖现场,梁家辉回身对家辉竖起的大拇指;

3、晓菲看到获奖名单时,嘴角流露的那一丝易被忽略的、带着惊喜的微笑,以及随后表现出的即将给爱人颁奖的那种期待的表情;这一点最重要!

4、影片最后,家辉的那段表白:“不管你怎么看我,做的好与不好,我都会尽自己的能力做好它,不对的也说对,当没看见,我不行,以前不行,现在不行,将来也是一样,无论你们觉得我行不行都好,我就是行!

 

无论别人怎么看这部片子,至少给我的触动和感动是很大的,也许是自认为与刘青云有很多的相似点吧,我一直觉得现实中的自己和影片中的家辉是一类人。

这个世界上有天份的人很多,但只有不断积累、不懈磨砺,一点一滴把自己的天份打造成才能和实力的人才有机会。而且,世界上渴望机会的人永远比机会要多得多,在做好自己、坚持本质的同时,要有选择的去适应外面的世界。

就如同家辉,每个圈子里都有好的东西和不好的东西,无论自己所处的行业和圈子是如何的混乱和黑暗,有很多东西是你根本不能改变的,但总有些“本份”的东西让这个行业发展下去,这就是家辉这类人生存的理由与意义。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成功路径,坚守一些、接受一些,拒绝一些、改变一些,总会遇到真正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机会。

在别人认可自己之前,最重要的是自己认可了自己、肯定了自己。同时,你在向外看的时候,是不是也真正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是不是也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长处和缺点。

有时候,令你心生退意的不是外界因素让你选择了放弃,而是因为你内心的因素让自己放弃了选择;一个人只有在自己放弃选择的时候,才会被世界真正的放弃、抛弃、遗弃。(在这一点上,我和家辉也很像,这两年曾经有一次放弃了选择。)

不要指望所有人都接受你,哪怕只有一个人把你当作他心中的最佳。

 

任何一个行业里,没有新人和老人之分,只有能人和庸人之别,这种差别往往不是来自于时间的长度,而是个人的因素。

这部片子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岗位上都能够产生名人,因为并不是只有男主角才有最佳的名号,配角也有,配角做好了也能成为最佳。可见,最佳的不是岗位,而是个人的态度与能力,只要你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超众的业绩,只要你是自己岗位上的能人、强人,那你也会“成名”。能人一定是名人。

只是,成名不易。一般人看那些功成名就者,往往只看到灯光下的光彩,却看不到他们背后的付出,看不到他们在成名之前所付出的一切,执着、努力、忍耐……

 

出道很早的刘青云,在演艺圈中浮浮沉沉多年,终于获得了金马影帝,而且是凭借这部“量身定制”的<我要成名>获得影帝,其中意义不言而喻。一个演员一辈子总在演别人,能够有一部近似“演自己”的片子,颇有些“电影传记”的意味,这真是无比的幸运和无上的荣耀。其实,我倒是觉得若把片名改为<我要成功>似乎更为妥帖。

人生没有主角和配角,把自己做好就没白来世上走一遭,你就是自己的最佳主角。

莫坠青云志。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