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 Liberskind 2004年提出改造Albertstadt,大约2009年基本完工。
德国东部有条很宁静的河流,叫做易北河(Elbe)。易北河和多瑙河的感觉很不一样,这条河主要穿越东德,应该是朝北流,最后在汉堡附近进入波罗的海。这条河流主要都在东德境内,穿越了好多城市小镇。我曾经去河边的一个著名城市德累斯顿,河边有开阔平坦的草场,我在河边那宽广的草场上走,看见高高的河岸上德累斯顿古城的轮廓,真是精美。我看到的古城其实是重建的德累斯顿城,因为原来的古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给盟军彻底炸毁了。看着那清清的河水,河对面那些宁静的村舍,那片芳草萋萋的河边草场,这易北河对于我总有一种很混杂的感觉。因为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苏联红军和英美联军是在这里会师的。我们这一代人心底一直希望看到苏联和美国和好的短暂时期的故事,而1944、45年就是这两个国家联手打击德国纳粹的时候,任何两个交好的事情都很能够勾引起我们的热情。1960年代在,我在一个苏联的画展上看过一套苏联版画家创作的麻胶版画,每张大小大概一平方米,有六、七张一套的样子。其中一张叫做《易北河边》,表现的是苏军和美军会师易北河,他们在易北河各洗自己的坦克车,赤裸着上身,有些在抽香烟,有些用水桶给坦克浇水。两国的士兵都笑逐颜开,战争结束了,和平即将到来,士兵也要回家了,画上的阳光下的易北河特别安详,那种气氛、人物的表情都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因为是战后和平的象征,我也就记住了易北河。等我有机会去易北河边走走,感觉特别好。
我在1993年春天去德国,是因为我工作的那个美国学院有个事情,要主管学术研究和理论课程的副院长和我去柏林面试几个申请1994年 “富布莱特研究基金”艺术类的申请人。如果我们认为可以,就选择其中的几个来美国做访问学者。那一次给我们的时间比较富裕,而事实上面试工作在柏林几天就可以做完。我们先去巴黎,看了几个展览,我自己又坐火车去了慕尼黑,去看德国的BMW汽车公司设计部,因为有几个我在美国教过的学生在那里工作。也顺便看看巴伐利亚电影制片厂,之后再去德累斯顿,看博物馆和探望朋友。这样,我居然就发现自己在一个秋天的上午,在冷飕飕的秋风中在易北河边散步。
在易北河南面河岸边上的山坡上,有一个曾是德累斯顿最古老的历史区,德文叫做the Albertstadt。这里有德累斯顿最精彩的历史建筑,大教堂、歌剧院、博物馆,奇怪的是这里曾经也有好多军事用的建筑。殊不知1870年普法战争之后,当时德累斯顿卫戍区是全德国第三大的军区,因此这里自然有很多军队的建筑物。Alberstadt有军事学院,有一个军火库,那个军火库可不像个装军火的地方,而像个博物馆。这是一个新古典主义的建筑,两翼舒展,立面是古典柱式,简朴而精致,完全没有军事威慑的感觉,屹立在山坡上,俯瞰着有平静的易北河穿流的德累斯顿市区。河流上好多条新古典风格的桥梁,好像易北河的腰带一样,蜿蜒北去。站在这里,倒没有军事禁区的感觉,觉得很和谐平和。估计当时的德国人也这么看,感觉做军火库太浪费了,因此从1897年就把这个新古典主义的军火库改造成军事博物馆了。德累斯顿是德国文化、历史最深厚的城市,博物馆、歌剧院众多,在这个高处也把军火库改成博物馆,实在很符合城市的性格。不过,这个博物馆是军队的,因此也就具有很强烈的宣传内容,纳粹的时候这里是纳粹政府的国防部(Wehrmacht)的宣传窗口,展示的是纳粹的军队赫赫战功。战后,形成了西德和东德,德累斯顿属于东德,这里也就成了的国防部的军事博物馆,在这里展出的是苏联坦克和潜艇。两德统一之后,联邦德国国防部(the Bundeswehr)把这个军事博物馆关闭了。直到2001年,才有人提出一个议案:在这个老军火库、军事博物馆的建筑上,加建一个巨大的德国军事博物馆,要展出德国军事的整个历史。不过因为原来的博物馆不够大,因此提议加建,形成新的博物馆。政府公开招标,方案就陆续出来了。
我看到的入选的新设计方案是2004年通过的,建筑师是丹尼尔.李伯斯金(Daniel Liberskind)。他因为1999年设计柏林犹太博物馆(the Jewish Museum Berlin)出名,也入围了纽约在世界贸易中心废墟上重建一个大型建筑群,在旧金山设计了当地犹太博物馆、在多伦多设计了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在奥斯陆设计了挪威国家大剧院。这个人喜欢音乐,因此也设计过好几个歌剧的布景。他的建筑都有强烈的抽象形式感,并且也都用这种抽象的形式压倒周边的景观和城市原来的人文积淀。他设计的德累斯顿军事博物馆,是在原来的这个相当理性、低调的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上面,加上一个用金属和玻璃结构的巨大V形构造,把这个建筑“劈开”,那种“开膛”式的设计构思让我看了有些目瞪口呆。想起他设计的柏林犹太博物馆,好像是曲折闪电、鞭子抽打、砍刀刺劈,去参观那个博物馆的整个感受是在接受沉重教训、感官折磨,对他的思路应该说是清晰的。
这个设计采用如此强势的风格,绝对不是偶然的,这是李伯斯金有意识的。他的目的是要用鞭打的方式给德国军国主义的历史留下沉重的痕迹。因此,这个建筑的新处理,是可以站在易北河旁边就可以看到的古典建筑上的砍劈的痕迹,这个新结构是一个V形的构架,我看设计的模型,就是一把V形的斧头砍下去,并且是面对整个德累斯顿城的一刀,深仇大恨在一刀啊!
the Alberstadt(1871) Dresden主体大部分在1945年炸毁
德累斯顿是德国历史上排犹太人最严重的城市,也难怪身为犹太人的李伯斯金会如此设计。据说1938年战争爆发前,德累斯顿有6000多犹太人,到1945年德国投降的时候,这里犹太人只剩下198个,其他的全送到奥斯威辛这些集中营去折磨死了。李伯斯金这样强烈的设计感,的确事出有因。我曾经在柏林和李伯斯金一家人吃过晚饭,聪明漂亮的夫人,三个很精彩的儿子,是个很传统、很和睦的犹太人家庭。因为夫妇都在美国长大,英语都讲得很好,那头晚上谈了很多有关他设计的概念。前几年,他竞标巴黎的朋皮杜艺术中心没有成功,总分第二名,有些不服气,但是也很有决心要继续努力。他是波兰的犹太人,德国人开始在二战开始前排犹,波兰首当其冲,他父母在欧洲呆不下去,移民到美国,李伯斯金是在美国出生和长大的,之后回到德国工作。他开始是从建筑理论入手,后来从事建筑设计,这样理论背景的设计师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理所当然的。我见他的时候他还没有获得什么重要的项目,但是已经有这样让我隐隐约约感觉要爆发的情绪,后来的柏林犹太博物馆建成,我去看的时候,就记起那个晚饭上他的闪烁的眼光、讲话温文尔雅、平稳低调,但是有明确的倔强意志。
我因为自己去德累斯顿的Alberstadt山头走过,当时那个时候旧军火库改造而成的博物馆已经关闭了,树木森森、河水静静、建筑上面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在碎石铺的小路上走走,脚下格格作响,看看远处的山脉河流,心里好宁静,当时好开心:这个建筑就这样放着多好!就权作为德意志的一段历史吧!后来听说要改造,要加建,我见过的德国人,基本都不喜欢李伯斯金的这个设计。但是他们都很客气的、很委婉的表达这个意见,并没有谩骂。真的,战后的德国人完全变了,他们不谈战争,不喜欢战争,不讲军事,据说如果哪个德国城市的社区里有个现役军人活灵活现的,邻居都会告诉他:不要在社区穿军装,免得大家看不愉快。这个德累斯顿军火库博物馆的新设计,大家不喜欢,但是既然国防部和联邦政府选中了,大家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东德时期的Alberstadt
德国人不喜欢新设计,德累斯顿人更不喜欢新设计,我们听起来有点奇怪。我们知道德累斯顿的德国人经历过什么吗?可能很少,因为他们不说,也没有什么场合可说。他们可是见过末日的人呢!1945年2月13日,796架英国皇家空军的大型Lancaster轰炸机,用Z形编队,飞临德累斯顿上空,对城市倾倒下2600吨高爆炸力的炸弹和燃烧弹,13平方英里的Alberstadt这个最古老的市区完全陷入火海。14日,431架美国空军的大型B-17轰炸机再飞临上空,投下799吨炸弹和燃烧弹,整个古城完全被撕裂,熊熊大火一直燃烧了几天之久。到15号早上,这个屹立了几百年的德意志巴洛克色彩的城市的天际线完全消失了,那座精美绝伦的18世纪直接受威尼斯的圣玛丽亚大教堂设计的影响建造的the Frauenkirche 大教堂完全炸毁,几万平民丧生。而当时德累斯顿事实上没有什么军人,大部分居民是刚刚从东线逃过来的德国难民。轰炸之后没有多久,5月份,德国随即就战败投降了,苏军占领了德累斯顿,在整个东德时期,这里都有庞大的苏联驻军,直到1989年两德统一,苏军才撤出德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论是盟军方面,还是轴心国方面,都采用了对平民目标大规模轰炸、屠杀作为威慑手段。我们记得德国轰炸英国伦敦、考文垂、斯大林格勒、围困列宁格勒,日本的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也会记得盟军方面的同样对平民目标的报复行动,美国在广岛、长崎使用了原子弹就是一个例子。德累斯顿其实也是这样一个用平民目标、历史文化目标作为威慑性报复的典型例子。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丹尼尔.李伯斯金的这个具有强烈解构主义色彩的设计不受德国人、德累斯顿民众欢迎的原因,说不出口的痛,新的德累斯顿的军事博物馆也就成了一个无语建筑了。地标性建筑多半如此,有难隐苦痛,张扬的表面下面,有好多好多外人不知的故事呢!
现在在建设的Liberskind的新Alberstadt
2010年2月4日,于洛杉矶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