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不退反进


  中国制造不退反进

  中国已经将大衰退转变为大机遇,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美国进口的商品中,中国产品的份额从15.9%增加到19.1%。中国在某些行业已经确立了牢不可破的优势,即便人民币币值重估,也不会导致大量定单转向其他国家。

 

 美国消费者大肆挥霍的那些年是中国出口商的黄金时代,而本轮经济衰退则有如一年期MBA课程:它迫使幸存的出口商关注盈利,加大研发和产品设计方面的投入,并为自己的产品寻找新的市场。

  大衰退还突出了中国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强化了其作为货源地的吸引力。但众多公司越来越想在中国销售产品,而不仅仅是制造产品。位于芝加哥的会计及咨询机构Plante&Moran的全球服务主管LouLongo说,他认为美国公司从中国工厂进货不仅仅是想借较低的成本得利,而是要了解当地市场。

  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显示,2009年前九个月,81种中国输美产品的美国进口量增加了逾20%,价格下降至少20%。

  进行人民币重估的人常常声称,这会有助于在高消费的美国人和高储蓄的中国人之间实现全球性的再平衡。事实上,中国在制造方面拥有强劲的竞争优势,无论汇率有何变化,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将保持这种优势。

  《联合早报》网(2月4日)

  “老二”面临的严峻挑战

  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时指出:“我不接受美国成为世界第二。”他在讲话中两次提到中国,既没有贬低中国,也没有指责中国,是把中国作为正面例子给予引证的。外界解读时,或谓奥巴马不能接受退居世界第二的前景,实际上给中国下了竞争挑战书。

  西方政治家评判正在崛起的某个国家是否会构成威胁,是基于该国即将拥有的综合实力。他们可能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还是一个在亚太地区极有影响力大国。中国在这三个基础上崛起,不久以后必然成为一个能与美国争锋的超级大国。简言之,他们只是担心中国崛起的后果,而不是崛起的方式。总是试图仅从中国崛起的方式是和平的角度去解释,显然是一厢情愿。

  假如美国决策已定,绝不能让中国当世界老大,对策不出两个范畴:其一是化担忧为动力,发动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其二是拉中国的后腿,挫折中国发展的势头。或者双管齐下。

  《新闻周刊》(2月3日)

  危机根源

  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经纪人、银行家和监管机构才是罪魁祸首。不过,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却否认放松了信贷环境,只是承认在监管方面有疏忽。

  无论其措辞如何,有一个共识是确定的:如果坚强监管力度,控制住人们贪婪的欲望,完善美联储政策,那么,这一两年的灾难就不会在发生。错了。这样的观点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参考历史,现在发生的一切是一场典型的经济由繁荣到萧条的循环。长期的繁荣使得人们忘记了危机的存在。灾难来临后,人们才开始寻找原因。

  不错,银行家贪婪,监管机构失职,正是这些导致了危机的发生。但是,有一个很根本的问题不容忽视,这些现象不是短期的,不是突发的,而是人类天性。经历了漫长的安逸时期之后,人们开始觉得现在的经济结构和金融系统是很安全的。就是这样的想法,使得投机肆意横行。

  《新闻周刊》(2月3日)

  抛售美元的噩梦

  2009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2.4万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4530亿美元。今年,这样的增长速度很可能还会继续。这已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这么简单,这些数字反映了从金融界到政界的各种现实。

  不过,中国不会如某些人担心的那样抛售美元资产,推翻美元作为全球外汇储备货币的身份。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中约有三分之二是美元资产。如果中国选择抛售美元,无疑是给自己找麻烦。这等于是一场同归于尽的经济战争。到时候,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亦或是其他国家,都难免罹难。

  可以肯定,大规模的美元抛售活动会引发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得国际贸易市场萎缩,这对于中国的出口贸易不是好消息。而且,各国为了保障就业,势必会对中国商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中国绝不会亲手把这样的后果引到自己身上。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2月4日)

  中国股市银行和矿业股领跌

  中国股市周四收盘走低。由于市场对政府不向三大商业银行注资感到失望,同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滑,银行类股和矿业类股遭受获利回吐领跌。

  此前有报道援引未具名消息人士的话指出,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将向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注资人民币500亿元的传闻子虚乌有,这引发银行股下跌。矿业股也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软而下挫,对大盘形成压力。

  此外,市场还担心中国政府近期将继续放行一级市场新股发售,导致人气更加低落。对于证监会已暂停新股发行审批以稳定市场的传闻,证监会一位官员周四出面否认。而此前已有多家企业在上市首日破发。

  分析师们称,由于货币紧缩对经济的影响更大,因此,投资者对这一问题也更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