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GDP增长为全部


评温家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

 

 春节将至,在新一年的经济工作开局之际,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他还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改革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公平和效率、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社会事业发展。

 

泱泱六千年华夏文明史。向我们展示更多的不是繁荣昌盛,而是多灾多难。每年不是这个地方受灾,就是那个地方受难。造成的灾情轻重不一。对于灾难,我们除了事前预防和事后救灾,这件事到底该怎么管理?如果只是送些棉衣棉被、几十斤大米,这种“锯箭法”,则箭头仍然还留在骨头里。这群灾民在经济条件和就业能力上,相对处于弱势,接下来的谋生却是每天都要伤脑筋的事。根本之道还在于改变他们的经济地位,用支持创业的手段,让他们得到公平的资源和机会。过去提解决就业问题实行的主要是“被动”就业政策,强调事后保障和救助。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则标志着我国由被动就业向主动就业的一大战略转变。传统的就业战略侧重的是对求职者一对一的帮助和扶持,而创业型就业则更注重创业者的就业带动效应。对于创业者来说,如果创业成功,那么解决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更多的求职者创造岗位。这样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著名的微软公司,最初创业的时候就是只有两个人,但如今其全球雇员超过了7万人。

 

中国在过去30年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为什么中国的GDP增长这么快?新古典经济学家给经济增长开出来的药方被称为“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包括: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价格自由化、私有化、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等等。 如果说“华盛顿共识”是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那么中国就像一个从来不做作业的学生,但每次到考试的时候都比别的学生考得好。但中国GDP增长的果实只有少数人可以分享。GDP增长不能代表一般老百姓所得的增加(非人均收入),也不能代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意味着人民对政府的满意程度上升。GDP增长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例如:财政赤字、环境破坏、财富分配不均等问题。正如诺奖得主Joseph Stiglitz所言:GDP原本只是用来衡量整体经济活动的一项指标,不代表真正的生活水平。在长年的误用下,各国陷入GDP崇拜的迷思,GDP越来越变成衡量社会福祉与经济结构变革的唯一指标,但是就衡量人类生活品质而言,GDP不是一个好的指标。 因此,政府政绩的优劣不能单纯用GDP增长速度快慢来衡量,若以人民福祉为首要考量指标,则调结构比GDP增长实惠。近年来,虽然中央提出“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的战略部署。但没有让各级地方政府都去追求GDP主义呀。保增长,一是保就业率的增长、二是保平民收入的绝对增长,这些保住了吗?也许保住了,也许没有!保住的是什么?保住的是8.7%。为什么?主因就是GDP主义可以用物质利益来刺激各级党政官员在发展经济方面的积极性。如果不放弃GDP主义将成为十二五计划的最大阻力。大家知道同治中兴吗?当年中国GDP全球第一,但经济结构却是全球倒数!小日本虽然GDP当时很弱,但打你没商量。发展这样的GDP有什么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GDP的主导下,我国贫富差距越拉越大,造成了一种“畸形”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对于盛世中华而讲就是致命的。发展社会事业、关注民生就是为了调整变态的社会结构。这才能跳出周期律的支配。才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只要我们深刻汲取历史上盛世兴衰的经验和教训,认清历史发展规律,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一定会地把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一定会使社会主义盛世中国持久延续下去。我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靠造反、革命这个硬道理建立的。放弃GDP主义,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第二次大转折——从“生存权”向“发展权”的转折——,仍需这种革命的激情和革命的精神,这才是共产党永葆青春的法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以经济建设为全部。党中央彻底认清了这点,所以提出了科学发展,就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生态发展。

 

执政权的基石是什么?是政策路线!而不是GDP! 正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后来,邓小平上台后,始终忠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所以,邓小平又深刻而明确地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次革命的结果,带来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同时也可能是GDP主义的发源地。尤其是十四大的召开,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空前的活力源泉。 从南昌起义打响的第一枪,到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共产党始终贯穿着一个统一性,那就是先进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当然,GDP主义在过去几十年,曾立下汗马功劳,对此,中共高管薄熙来做了部分总结。他说,“现在中国的外汇储备突破了2万亿美元,居世界榜首。去年中国的出口也超过了德国,跃居世界第一。我国在经济上已昂首挺胸、站在了新的平台,西方已不得不对我刮目相看。”客观地说,这实际上与GDP主义是分不开的!就是在近两年的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在西方列强都是低增长或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取得GDP增长8.7%的好成绩,当上了全球超级模范生。也是与GDP主义分不开的。因此,对GDP主义也需要客观评价。有的人看到这个现象就说,能把毛泽东思想三七开,为什么邓小平理论就不能三七开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哲学决定政府的政策纲领,这是事实,不可回避;政策纲领指导符合民意的政策路线制订;正确的政策路线,才是人民政府执政的基石。个人认为英国工党也是全球各国党派中最值得关注的一员,深刻分析他们走过的历程,他们的政治哲学,是有助于中国共产党趋于更加成熟。现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哲学是什么我说不了,但我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念本科的时候,学的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哲学是研究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的哲学。事实上,提出社会主义理论的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人,都必将青史留名。在中国,上个世纪之初有许多的“主义”摆在面前,最终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5060年代,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人做了艰苦的探索。合作社、大跃进,都是在黑暗中摸索的过程。而布莱尔领导的英国工党,秉持的政治哲学则是“左派愿景、右派工具”的“第三条路”。也就是所谓“新中间路线”。就是以原本倾左的工党政治哲学及政策路线向右修正,采用右派的手段。第三条路是“正-反-合”辩证逻辑实践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借市场及紧缩预算右派手段,达成“公平、正义、均富”的左派愿景。而在国家与公民关系间,则修正过去左派保障公民免除竞争风险的政策路线,进而对公民进行一种“适者生存”训练,形成一个负责任的风险承担社会。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要按照英国的路线走。毕竟多年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仍是人类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追求财富改善人类生活的机制。信仰社会主义的人,主要任务还在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