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平等(二)


一个要求作家去淡薄名利的社会,只是表现出对于作家的冷漠与无知,还表现出他们的平等欲,法律赋予人们相同的权利,但没赋予人与人之间相同的能力,特别是道德能力——我听到各行各业的那些追名逐利未遂的人,张嘴去要求作家们去淡薄名利,真是笑掉了大牙,事实上,这种要求完全是一种赤裸裸的支配欲,就跟他们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权力去指导作家如何生活如何写作似的,听得我直恶心,这种白痴一般的声音何时能绝迹?

我注意到,在中国,所有对于人类社会有重要发现的书籍的销量绝难超过一万本,而这些书想必也很难聚齐在固定的一万人手中。我大胆地推测一下,可聚齐这些书而阅读并思考过的人,估计在中国不超过数百人,也就是说,在中国,估计只有数百人拥有有关人类的重要知识——从个人角度讲,他们中有几人可以有能力把这些知识告诉给公众?从社会角度讲,我们的社会对他们的努力有何奖励?

当然我们没有奖励——我们的有形财富多用于奖励追求有形财富的人——而对无形财富,以及拥有无形财富的人,我们的社会不感兴趣——

如何说明有形财富与无形财富的差别呢?

举个例吧,一本区区30块钱的重要书籍,要读懂它,往往需要三千本左右其它重要的书的帮助,这会花去一个最聪明的人一生的无法被理解的艰苦智力及体力劳动,而这个人要是想让别人理解他的阅读心得,须具有出众的写作才能,他可能用十年连读带写完成了一本书,被定价30元,卖了一万本,他得到百分之十的版税,即3万元。

有人说农民挣得这3万元要花去十年时间,觉得作家的报酬不错,但他们想过吗,你就是聚齐三亿农民,使他们花去十年,能完成那些作家的工作吗?事实上,中国聚齐十几亿各种中国人,至今都没能完成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

只有中国人,才敢于相信马克思所谓的什么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假设,才相信剥削与革命,才相信无条件的平等——在中国,几个人看了本马克思的小册子就能获得胆量,窜进一个小村子里,把土地拥有者拉到众人面前一枪毙命,然后把地主的土地与财富分掉,没有人拦他们,因别人因胆量过小或暂时被习俗支配,只是跟在后面抢东西——活该他们的后代现在不得不住进只有七十年土地产权的房屋,这是邪恶与懒惰的结果,他们在行动前为何不再花点时间看一本亚当·斯密?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