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对教育改革问题的重视,体现了国家改革教育的决心,让人感动。
我个人认为,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理念和体制的问题。
从理念来说,对于金钱和权力的崇拜的气氛,弥漫在整个中国社会,导致了我们很多人的教育目标,不是怎么把人培养成人,而是通过接受教育这种手段,去获取房子、车子、票子这些东西。这样的目标,就使大多数人的思维,变得非常单一: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得考上好大学,要想考上好大学,就得高考考出好分数。整个社会,都被这种思维统治着。于是出现了千军万马挤高考这根独木桥,以及高考移民、替考,买卖高考指标,小学中学的择校费、赞助费,各种奥数班、特长班,等等怪象。正如美国人对我们的评论,“随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破坏和逐步衰弱,大多数的中国人,包括受过教育的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十字路口,像迷失的狗一样不知何去何从。”这句话,虽然会深深刺痛我们中的很多人,但却很深刻,希望有识之士能够警醒。
从体制来说,教育需要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分配,牢牢把握在行政系统手中,任何一个学校,想要脱离这样的管制,实现自主发展举步维艰。
教育方面的理念和体制的问题,是源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根深蒂固,短时间内很难改变。所以,素质教育,虽然喊了很多年,却没有多少实质上的进展。
这种理念和体制,在前三十年,以及未来的十年,都是有效的。因为我们国家,还处在靠廉价劳动力竞争取胜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教育,只需要批量生产,具备基本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依靠他们在工业流水线上的简单劳动,以及对国外技术的模仿,就能满足需求。
但是这个阶段就快要过去了,我们必须要产业升级,加大自主创新,我们需要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我们过去的教育制度,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
因此,国家把教育改革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来。这是极其英明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也是很深刻的,直面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教育管理体制等多个当前教育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但由于教育改革并非只是教育自身的改革,更是权力系统的改革。教育中的集权行为和行政干预,根本上是行政管理体制、政府机制的问题。所以可以想象,尽管我们对于教育改革有很多期望,但改革的过程,一定是异常艰巨和漫长的。
正是考虑到教育的整体改革的复杂行和艰巨性,国家也安排了一些试验田,进行试水,积累先进经验。比如南方科技大学。就是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新模式的探索和试点。
在这里,我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投身到小学、中学,以及职业教育的新模式的探索和试点中,积累好的经验,使这些好的经验,能够在未来,复制到整个教育改革中,实现对现有教育体制的一个根本性变革。
我认为,国外已经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经验,比如芬兰、丹麦、美国等国家的教育经验,就有很多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我希望,在中国,能够有一些试验田,把国外的好的经验移植过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个人对试验田的模式有一些设想。
一,教育的理念。
学校应该是以培养出真正的“人”为目标。也就是以“人”为核心。(一)注重突出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创造力;(二)注重人的潜在价值的实现,培养人的创造力。(三)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培养人的创造力。而不是去培养一些考试机器。培养出的人,应该是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理,了解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有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办学的模式。
学校应该是一个在人、财、物方面都相对独立的主体,从而能自主的发展。
可以学习国外的学校体制。比如,建立校董会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在国外非常成熟,国内也有很多人做了专门研究。建立一个基金会,号召关注教育的人士,为基金会捐款。重要的是,建立一个严格的监督制度,保证基金运作的透明,杜绝贪污腐败。
中国也有很多在国外学习过先进教育经验的人,请这些人来组成学校的管理机构和教师队伍。
一方面,应该给这些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相对比较优良的待遇,使他们安心教育事业。另一方面,这些人,应该是有教育理想的人,而不是仅仅把教育当作一个职业和一个谋生手段的人,他们应该有一种使命感,就是,他们是在从事一个崇高的事业,他们的这个事业将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三,具体的教学方式。
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比如,丹麦的“四格成绩单”,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想象你是一位丹麦家长,在一个学期结束后会收到孩子怎样的成绩单?答案是:你会收到一份没有“成绩”的成绩单。
丹麦的孩子交给父母的是一份“四格成绩单”,上面没有语文、数学、社会、自然的分数,也没有教师的评语,更没有排名。事实上,这份成绩单是由孩子自己或写或画完成的,上面只有四个格子,分别是“最喜欢的事情”、“最讨厌的事情”、“最擅长的事情”以及“最希望学习的事情”。
许多还不会写字的孩子,可以用图画在四个格子里表达。这份四格成绩单是每学期末教师与家长面谈的根据。重点不是成绩,而是孩子的发展、个性以及与同学的相处。
丹麦儿童教育从“人”出发,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重点。幼儿时期,重点在孩子适应力和社群能力的培养;年纪稍长,重心逐渐转移到好奇心的激发,训练孩子跨领域的知识运用,以及多元地认识自己。
学校可以和一些能力评估机构合作,对每个学生进行跟踪评估。帮助学生逐渐清晰自己的定位。
应该特别重视体育课程,强健的身体是学生未来取得成就的基础。应该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体育锻炼方式的选择,应该为每个学生,规划一个适合他的健康模式。
应该特别重视沟通课程。沟通能力,是学生未来能否成功的很重要的因素。演讲和倾听的能力,应该从小就着重训练。
在小学,就应该让学生,进行一些研究性的课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和获取答案。重要的不是他们获得的结果有多少价值,而是这个探索的过程,会使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
到了中学,应该给学生提供比较多的勤工俭学的机会。能力是从实践中来的。不断的实践和尝试,能够让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能使他们尽早的明确自己的定位。避免他们长大了,再走很多弯路。
学生们会慢慢了解自己的未来人生方向是什么,如果他对某一门技艺感兴趣,那么,他可以去职业学校。如果他对学术研究感兴趣,他可以进大学去深造。
我想,经过这样的教育,学生长大后,会在他擅长的方向,做出更大的成就。
希望有更多有识之士支持这样的新教育模式试验田。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的未来,在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