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的高考中,许多高考状元在稳取清华北大的有利局面下,纷纷选择了香港的高校,在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近期一则报道更是激起千层浪花,报道说清华北大已经超越美国加州的伯利克分校成为培养输送去美国学习工作最多的两所学校。另外许多西欧国家也放宽了签证标准,吸引中国留学生出国升造。在这背后隐藏着西方列强新一轮抢夺资源的风潮,这个资源就是人才。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石油等能源资源的瓜分早已日趋明朗的今天,猎脑风潮会成为未来几十年的主流。
经济原理可以对猎脑风潮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利弊。首先应该明确对于“人才”的经济学定义:人才应该算作资本;资本的定义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为人们带来回报的投资。这种投资分为有形和无形,投资房地产就是有形的,而培育人才就是无形投资。其次我们应该清楚中国目前的人才流动的大致境况,看到上面的报道就可以知道中国的境况是留学出国的人才大大多于来中国留学的人才且留学出国的人才70%都长久定居国外不归。这显然中国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打仗就是打钱而发展就是拼人才。
我们一直习惯于为中国经常性项目和资本性项目的顺差而骄傲自豪,但是视作资本的人才大量流失,巨大的逆差可能导致中国未来的发展后继无人。这样巨大的逆差不得不让我们敲响警钟。对于人才外流的现象,我们首先应该避免严重的主观认知误区,即将人才流失与民族大义挂钩,认为出国留学,留学不归就是“无耻”,“叛徒”。这些都是错误的,在全球化中,“人往高处走”是人力资本流动客观作用下,人们自主理性作出的必然选择,西欧,北美地区拥有更好的教育机制和较高的生活水平,人才资本到那边只会不断升值增加,并获得更高收益。经济学中,资本总是追逐高利润,大量涌入高回报的行业区域,人才也是一样。其次,从短期的直接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去衡量,中国是大量的国民财富流失:中国老百姓、社会和政府在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结果这些“高材生”到了产生“收益”的时候却被别国简单的托福雅思考试“收割”了,付出大笔的出国费用不算还留学不归。中国“播种”西方“收获”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中国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事情。中国长期处于产出人才的低端,顶多得到人才在国外工作后寄回来给家人的小部分外汇,而西方列国处于延续培养人才的高端和享受人才资本大量回报的终端,两个位置的收益自然不能比较。
但是如果同时考虑到中国人留学居留海外后长期的间接的效应,应该说这些人才都是中国“和平崛起”不可或缺的“国际社会资本”。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世界先进技术理念思想的引进等都产生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可以说从长远角度来看,人才的暂时流失最终对于中国是有利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人才的大量出国对于留学国未必全是好事,大量的留学生必然占用他国大量的教育资源,对于留学国本国学生的高等教育会产生影响。假设将留学国和高校看作是谋利的公司,那么根据国际经济贸易的原理,中国提供的大量优质的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就是中国的优势资源禀赋,而相对于留学国在排除政治的影响下,就会倾向于采购中国的人才而放弃本国人才的教育投资,毕竟由于汇率的作用,培养相同学历的本国学生的成本很高,而招收中国留学生的成本为零,还会带来一笔学费,且未来的回报率同样高,何乐而不为呢?(只是理想模型,现实很难完全剔除政治和国家安全的考虑)。
那么要实现长远角度的有利,应该采取那些措施呢?我认为人才流失的原因正是需要改革和解决的症结所在。人才流失的原因在于中国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到位,不能够为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资本提供实现其价值的“高平台”。很多高等人才认为高校的公平性,透明性不高,研究经费申请困难且其中裙带关系严重,这种严重的外部不经济以及较高的寻租成本造成了很多的人才流失。所以还是在教育机制上进行改革,特别是高端教育的改革尤为重要。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比高薪引进人才的方式高明的多,海外人才的平均收入不比国内提出的高薪低,人才需要的是公平的环境,广阔的舞台。所以高薪只会引来没有真才实学的“小海归”,凭借一张文凭回国享受。大量的资金应该用于制度的培育和创新。
只有解决这样的根本问题才能将寄存于海外“人才加工厂”中的人才再请回国来,为中国持续的发展繁荣增添血液。变中国规模大,成本低的人力资源优势为高精尖,专业化的人力资源优势。中国的大国崛起需要海外人才的归国,更要向美国一样吸引世界的人才来这片热土挥洒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