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沸沸扬扬闹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腾中买马”并购案终于消停。媒体报道“通用汽车和腾中重工双双宣布,收购协议失败”。闹剧终归是闹剧,但之所以要演出一场闹剧,相信其中的演员都有所收获,否则就显得太无厘头了。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股权投资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常见的变革和发展方式。因为资本市场的敏感性,当甲公司宣布并购(或参股、控股)某亏损上市公司乙时,由于甲此前良好的资信背景,乙的股票会触底反弹、或者应声大涨;进而如果以上市公司乙的名义陆续推出若干变革和项目投资的举措之后,股价持续走高。但这其中,有一个经常被人利用的潜规则:即利用并购交易完成所需的若干条件,包括时间、资金到位、投资审批等限制,实施一场“务虚”的并购。利用这个潜规则,甲可以通过资本腾挪,通过操纵乙的各种务虚性质的“改革”和“项目投资”行为来推高股价,赚到盆满钵满之后,故意不能以无法满足相关交易完成的最终条件为借口,全身而退。同样利用这个潜规则,乙可以在股东们对企业亏损或倒闭的一片责难声中得以暂时保全,等到风头过后再作打算。这些行为,游走于合法与违法的边缘,但因为收效显著,总会有很多的企业设法利用。
腾中买马,发生在通用汽车破产保护的危难之际。作为并购事件的乙方、纽约交易所上市公司,以通用汽车在其历史上丰富的并购和资本运作经验来看,不难设想这是通用在危机时刻实施的一次品牌撤退战略。时至今日,通用在战略重组几近尾声的时候再宣布关闭悍马品牌,与当初破产之际宣布此事,对企业的冲击无疑减小许多,实现了一次事实上的软着陆。而另一方面,作为并购案甲方的腾中重工,即使不探究其在这场利用潜规则谋取利益的未遂并购中是否有其它不可告人的目的,腾中也乐得收获了普通的广告策划远不能比拟的品牌宣传效果。
据媒体的报道,商务部根本没有收到腾中重工提交的并购悍马正式申请方案。仅这一点就可以明白无误地知道,几乎是从一开始,腾中买马就是一场企业之间的资本闹剧。所以,谁要是把腾中买马当成什么“民族企业对世界品牌的胜利”、当成一桩切切实实的企业发展事件,无疑就太幼稚了。
但闹剧有时候也能给我们一些实实在在的启示。真正务实的企业并购,并购企业一定要回避几个误区。首先,企业并购在很多时候都是冲着扩大规模而去的。《哈佛商业评论》发现,并购已经变成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的唯一重要手段。我们看到在金融危机当中兴高采烈地进行“海外抄底”的中国企业,几乎都在追求大而全的企业规模。其实就在这场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就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曾经被认为是应对危机最有力的方法——企业规模,被证明为无效。无论是危机当中轰然倒地的通用、克莱斯勒(汽车行业),还是危机的导火索贝尔斯通、雷曼(金融行业),它们都是所在行业的巨无霸。所有证据都表明,规模绝不是企业的危机防火墙。
其次,专注于自身的文化个性和技术特长是企业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并购。在这个角度上,吉利收购沃尔沃就显得很不明智,《哈佛商业评论》的研究表明“当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削减成本时,进行并购效果最好。”从产量和利润上讲,吉利目前仍然比不过同为民营的比亚迪和奇瑞,其优势则突出表现在低成本上;在这个时候,并购沃尔沃,既不利于保持自身的优势,也不利于沃尔沃品牌的品质文化传承。吉利刚刚学会了杠杆收购,就迫不及待地要在资本市场上露一手;这场资本游戏的收获,可能就只是一种买入了豪车品牌的虚荣心。而与新富姿态出现的吉利刚好相反,将沃尔沃卖给吉利的老牌巨头福特却是充分吸取通用的教训,用“一个福特”的策略来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现在再回过头看看腾中买马这一并购案,即使它不是通用和腾中联手唱的一出资本二人转,仅从腾中重工所处的行业领域和技术擅长来看,相信也会归于失败。
本文为3月1日《环球时报》特约时评,刊发有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瞬雨
技术经济观察家,自由评论人
特约评论员:《环球时报》《中国文化报》
专栏:《当代经理人》《互联网天地》《新财经》
特约撰稿:《传媒》《软件工程师》《投资与合作》《中国计算机报》《通信产业报》等
体验城市(MirrorCity.net)技术总裁,美信(Merrinfo.com)合伙人、技术总监
QQ:11129488 MSN:[email protected] 瞬雨之友(以文会友,以茶代酒)QQ群:850434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球时报》特约时评:
2009年07月16日
2009年07月28日
2009年10月22日
2009年10月30日
2009年11月23日
2009年12月09日
2009年12月22日
2009年12月29日
2010年01月15日
2010年01月29日
2010年02月10日
2010年0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