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的只能是“楣”
----------------
“倒楣”当然不是好事,我们习惯把“倒楣”写作“倒霉”,且看“倒楣”一词的真正来历。
据考证,“倒楣”一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沿袭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当时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因此,科场之内的竞争异常激烈。为了求个吉利,在临考之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以此为考生打气壮行,时人称这根旗杆为“楣”。
依据当时的惯例,揭榜之时,谁家的学子榜上有名,自家门前的旗杆可以照竖不误。如果不幸失利,该考生的家人往往就会把自家的旗杆放倒撤去,叫做“倒楣”。
地道农民
----------------
他出身书香门第,博览群书,却放着好好的官位不做,不畏艰辛、亲自耕种,一心朝着“地道农民”的方向迈进。他,便是世界级农学家贾思勰。
为了掌握养羊的经验,他买了二百头羊,自己亲自养。不料羊死了一半,他认为羊是由于没有吃的东西,饿死的。于是又种了二十亩大豆用于饲养,可羊还是死了不少。百思不得其解的他请教了一位养羊能手,才知道他的饲料都随便扔在羊圈里,羊的屎尿撒在上面,羊不肯吃,因此饿死了。贾思勰还参观了那位养羊能手的羊圈,学得一套养羊的经验。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就这么一点一点地积累农业知识,完成了“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大概古代史学家轻视农业技术吧,“正史”没有给这位科学家立传,后人对他的事迹也是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