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希腊就等于拯救欧元


拯救希腊就等于拯救欧元

――《都市快报》专访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 伟

    希腊债务危机迅速引起了一连串的不良反应。欧盟核心大国大打口水仗;欧元兑美元在短短两个月内下跌10%;欧盟稳定政策受到质疑。

    希腊遇到了什么问题?它给欧盟及欧元区带来什么影响?本报记者采访了浙大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赵伟教授。

    赵伟——浙江大学教授、博导,浙大CRPE首席教授,浙大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兴趣涉及经济学多个领域,迄今在《国际贸易杂志》、《经济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学术随笔数十篇,译作多部。

    《都市快报》见习记者 何勐

    高盛这样做很正常

    都市快报:高盛当年给希腊做的“掉期交易”,究竟是怎么回事?

    赵伟:2001年,当希腊正式加入欧元区时,就有很多国家怀疑希腊是否达到了宏观经济的标准。而当时由于欧元区核心国家例如德国和法国,需要自己的支持者,希腊的问题被加入的呼声掩盖。

    现在看来,希腊超标最大。要命的是,当时实际预算赤字超标是被有意地掩盖起来的,是政治家们的欺骗。之所以发生这种事,大半得益于总部设在美国的一些国际投资咨询巨头“技术处理”。目前翻出来的典型案例,要数高盛公司了。在希腊为加入欧元区而“做平”其赤字比重的努力中,高盛借助其娴熟而高超的金融运作,帮助希腊掩盖了部分赤字。这中间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就是所谓货币掉期交易了。

    高盛当时做的掉期交易在一个投资银行来说,是很正常的商业行为。世界上很多投资银行和理财顾问都在为个人和企业做着同样的事情。美国人的消费理念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都市快报:什么是掉期交易?

    赵伟:简略地说,货币掉期就是将一定额度的某种货币在两个时点买入卖出或做相反操作,或曰调换时点。这属于掉期业务的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掉期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两个不同时点资产或者现金反方向的交换操作。通过这种操作可以化解未来不确定性引出的可能风险。但现在看来,高盛给希腊的操作,主旨在于隐瞒债务,而非金融界常用的避险。它的做法是,让希腊政府把以美元、日元等外币发行的政府远期债券,置换成即期欧元货币流,并约定八年之后即2019年再归还外币债券并付息。这种“掉期”不仅跨度大,而且涉及到利息,显然超出了一般意义上货币掉期交易的范畴,一般意义的货币掉期文易,仅涉及到两种货币间的跨时兑换,并不涉及利息。不难想象,当时希腊政府由于有高盛等投资咨询公司诸如此类的操作,将未来欧元现金流拿到当时去“顶包”,表面上自然达到了欧盟公约的要求。但预埋了今天危机的隐患。因为赤字终归是赤字,再怎么倒腾,也难以抹掉的。不仅如此,这样的掉期操作,事实上还增加了财政利息成本。现在看来,高盛的这一招,虽然救了希腊的急,助希腊顺利达标加入了欧元区,但留下的后患可谓无穷!这也就是经济学家们常说的,“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

    当时的希腊政府就好像个人,而高盛就是银行,它将希腊未来的美元日元贷款换成了当时的欧元使用,目的就是为了让希腊政府把当年的财政赤字控制到GDP的3%之内,这样希腊就可以进入欧元区。

    或将重新审视欧洲一体化

    都市快报:现在希腊遇到的问题简单说就是债务高筑,这对欧元区以及欧盟究竟有什么影响?

    赵伟:表面上可以这么说。对于一个南欧小国家,将近3000亿欧元的负债数字是十分可怕的。日本这几年经济萎靡,财政赤字也一路攀升,但是9%已经到了日本国民和政府的心理底线。

    欧盟对于欧元区国家的赤字要求是控制在3%以内。(根据1997年签署的《稳定及增长条约》,欧元区成员国财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内,公共债务不超过GDP的60%,以此标准来稳定各国的经济和金融。)

    实际上,目前欧元区已经不止希腊一个国家面临这样的问题,包括葡萄牙、西班牙以及意大利在内的几个国家都有这样的困难。

    几个国家同时都出现类似问题,更有甚者,欧盟那个公约要求的赤字占GDP比重,目前没有几个成员能达到。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欧元区乃至欧洲一体化在体制上就存在缺陷——难以克服的缺陷。

    缺陷之一,一体化制度导致了经济活动核心与外围差距的加速。具体表现是,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边缘经济”与法国、德国以及英国等核心大国之间的差距难以弥合。

    缺陷之二,欧盟范围内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力求一致的财政政策体制安排,与国别经济政策实施要求的灵活性存在难以克服的冲突。

    缺陷之三,主权国家联盟本质与单一经济体一刀切的经济政策之间的冲突。

    现在希腊等国出了问题,最直接影响是欧元的稳定性受到挑战。当初,欧盟成立是牺牲了一部分成员国的经济效益来换取单一共同体的稳定。可以看到,欧盟成立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每年不超过2%,而同期的美国一直处于3%-4%的增长。

    欧元不稳定也会影响世界投资人对于欧元债券的购买,进而影响欧盟各国为经济复苏所需要的融资。

    这次危机也将会促使各方重新审视欧洲一体化现行制度安排,或许还会提出改进方案。

    目前,这样的状况还导致欧元作为世界流通货币的坚挺性受到质疑。这也是为什么短短时间内,欧元汇率迅速下跌的原因。

    谁是希腊的救世主?

    都市快报:希腊遇到了问题,现在欧盟也在试图解决,但是欧元区核心国德国和欧盟另一个大国英国之间似乎存在着分歧。您是怎么看的?

    赵伟:分歧是必然的,不光英德,其实作为欧盟的国家,例如法国、奥地利等等都有自己的想法。但终归是要达成一致的,目前正趋向一致——希腊需要援助,如若不去救助,会危及整个欧盟。

    现在,英国作为非欧元区国家是不太支持援助的。第一,因为之前英国已经为援助自己的银行系统付出了几十亿英镑的代价。第二,英国不是欧元区国家,自然不愿意趟这个浑水。

    德国作为欧元区核心国家现在有点骑虎难下。根据欧盟条例,欧洲央行是不能对成员国进行援助的,而且德国等国家已经在为类似于希腊这样的国家承担了风险。所以现在德国国内有很大的呼声是反对援助希腊的。

    但是,德国对于希腊债务的权重比例又很高,如果不施加援手的话,还可能重创德国本身。德国银行是向希腊放贷的主要机构。

    都市快报:这个解决方法会有吗?可能是怎么样的?

    赵伟:援救希腊同时挑战着欧盟的很多现行政策,这需要欧盟各国的政治家达成共识。例如今后对于成员国财政政策的自主性的约束有多大;欧元区货币政策方向以及经济政策的一致性。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政治家们应该有一个基本共识就是希腊没有能力挽救自己,所以大多数欧盟国家都还是希望出手援助的。只是现在对于怎么出手,各国还未决定这个比例,估计这需要至少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

    目前看来,欧元区协同干预的可能最大,救援大头将可能由德国、奥地利及法国等较富裕的欧元区国家承担,方式可能是外援与增发债券。具体说,由欧元区乃至欧盟关联国家提供贷款或担保,希腊政府增发债券。

    最坏的结果:欧元体系解体

    都市快报:金融巨头索罗斯22日说,任何一种成熟完善的货币体系均需要央行和财政部两者兼备,共同“保驾护航”。当金融危机袭来时,央行能提供流动性,财政部处理债务。而由16国组成的欧元区只是一种货币联盟,并非政治联盟,在机构设置上只有欧洲央行,没有单一的“欧洲财政部”。索罗斯将这种设计比喻为“车拉马”,而不是“马拉车”。

    索罗斯警告,如果没有外力救助,希腊可能无计可施,最终走到政府破产、债务违约的境地。这就引发出一个新问题,在最糟糕的情形下,希腊会不会被迫退出欧元区,进而引发欧元区解体?

    赵伟:我之前提到过欧盟当年成立的时候牺牲了一部分的经济效益。

    这次希腊危机其实就是反映了这一影响。欧元区成员国的财政政策都是各自为政的。像希腊这样的边缘国家在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下无力自救。

    据我了解,它的失业率已经高达10%。而同样的情况在欧元区的东欧国家甚至还要严重些。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意大利的情况也不会比希腊好多少,失业率大大高于希腊!

    如果欧盟各国不对希腊进行援助,最后可能的最坏结果就是希腊退出欧元区,欧元体系解体。这个是欧元区国家乃至欧盟不愿意看到的。

    就目前来看,欧元区国家是不会希望欧元体系解体的,毕竟在过去的10年里,欧元是欧元区国家使用的单一货币。而且一旦解体,即便法国、德国等欧元区核心国家继续使用欧元,欧元也早已远离了作为欧洲融合工具的主要创立宗旨。

    我相信欧元区国家,尤其是德国和法国这两个国家最终会伸出援手,帮助希腊度过危机,即使这样做有些潜在违约。

    “阴谋论”仅是一种猜测

    都市快报:现在有言论说,这次希腊等欧盟四国的债务危机是英美搞的鬼。更是将华尔街投行在这些国家的金融行为也列为其中的手段。您觉得该怎样来看英美,尤其是美国在这次债务危机上的影响?

    赵伟: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推测,缺乏强有力的事实支持,也不符合逻辑。隐瞒财政赤字,急于达标加入欧元区、搭上欧元“顺风车”,显然是希腊政府的主动选择,而非国际金融大鳄的捣鼓。

    英国虽然不在欧元区,而且也不愿意援助希腊,但它对于稳定欧盟还是积极的。美国作为经济危机的最大受害国,刚刚开始看到经济有所复苏,也不会想在这个时候发动货币战争,毕竟,欧元如果贬值,美元一定升值,这样一来,美国出口竞争就要下降,这不符合奥巴马政府目前推行的经济促进计划。

    联系这几年来,美元在市场上多次主动贬值以及对于人民币升值的要求,可以看出美国人的货币重心在中国。

    所以英美两国对于这次希腊的债务危机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危机应该是这些国家自身经济结构以及欧盟和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多重影响之下产生的。

    至于华尔街那些投行的商业行为,我认为他们只是在做逐利商人想做的事。他们利用新金融衍生产品,向这些国家推行所谓现代化减债手段。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起到了推进危机爆发的作用。

    来源:《都市快报》2010年2月28日,(此处略有改动)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