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民营医院怎样发展?


公立医院改革,民营医院怎样发展?

 

刘牧樵答医药经济报记者

 

    医药经济报记者:如何看待公立医院改革中,有关鼓励民营医院发展的阐述?

 

    刘牧樵答:在由卫生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21颁布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完善政策体系,为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经营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引导、鼓励和支持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促进不同所有制医疗卫生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序竞争,满足群众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在近年呼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的呼声中,对其他性质的营利性医院更是批评有加,尽管没有明显的政策限制,社会资本基本上取于观望状态,不敢大举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在强大的公立医院包围下,在整体竞争层面讲,民营医院的发展处于弱势,缺乏正面竞争的势力。另一方面,由于监管的缺失,某些民营医院反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医药经济报记者:在这些阐述中,利好、利空各有哪些?为什么?

    刘牧樵答:其实,我国的医改一直在进行中,所以,这次我们就叫“新医改”,经过多年的发展,尽管也有不少民营医院发展壮大了。但是,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待遇不同。这次明确了“非公立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这正是民营医院多年所盼望的。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意见中提出“政府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概念,就是说,如果民营医院经营管理得好,有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政府就可以购买。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这同样也是国际社会不同体制下的医疗系统的经验。这样一来,包括一写小型的诊所,如果你的医疗服务达到政府要求的标准,国家就可以购买你的服务。反过来讲,公立医院如果不能提供比如民营医院更好的服务,就会在竞争中败北。

 

    医药经济报记者:这些意见的出台,是否会让社会资本加大对民营医院的投入?原因是什么?现在投资的主体都有什么哪些?药企投资的份额多不多?

    刘牧樵答:尽管在《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给予了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但这仅仅还只是纸上谈兵,因为公立医院改革才开始试点,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前往上海调研指导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时认为:“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也不搞一蹴而就,要‘走小步,不停步,不走弯路回头路’,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对于社会资本的投资人来说,由于我国医改“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如果16个城市有16种不同模式怎么办?没有一个稳定的法律环境,社会资本不会轻举妄动的。值得指出的是,我们是从大的环境来谈,主要是指那些大资本。不管怎么样,随着新医改的深入,不同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肯定在增长,同样我们也不排除那些冒险的资本跟进。

    从宏观层面来讲,医疗行业肯定是个朝阳产业,这是吸引社会资本的前提。但是,如果这个市场是垄断的或者充满风险的,资本仍然会等到这个市场的开放,早就有国际学者认为中国的医疗市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会出现井喷的现象,市场会快速放大。最早对医疗行业投资的主体一定会是那些和健康产业相关的成熟的产业:比如药企、医疗器械商、保健品生产企业、敏感的风险投资人以及一些需要扩张的新兴企业等。如果真有一个可以公平竞争的市场的话,药企投资的份额肯定会比较多的。

 

    医药经济报记者: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不少的主管部门对民营资本还是有所戒心,认为民营资本就是唯利是图,实事是这样的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刘牧樵答:在前几年,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文章标题:“民营医院陷信任危机”。事实上,由于我国特殊的医疗环境,在公立医院由于缺乏投入,不得不“唯利是图”时,民营医院由于本身是以营利为主,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就不可避免把追逐利润作为其主要的目标。特别是在缺乏监管的环境中,某些极端的事迹时有发生,如“将孕妇当作不孕症患者治疗”事件等等。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卫生部在去年才成立“医疗服务监管司”,主要职责是负责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监管工作。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医院,如果缺乏监管,包括发生“哈尔滨天价医疗费用”事迹,就不足为怪了。在我国的医改中,政府的角色是建立起一个健康发展的公平的医疗市场。就象其他的行业一样,民营企业同样可以生产出优质廉价的产品和提供非常好的服务。

 

    医药经济报记者:民营医院的逐利性该怎样更好地向公益性靠拢?

    刘牧樵答:如果是营利性医院,追求合理的利润是理所当然的。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中,营利性医院要赚取利润,同样需要遵守行业的标准,公益性是所有性质的医院所要具有的共同的特性,是所有医院生存的基础。当然,如果营利性医院把公益性放在首位的话,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特别效果。

    印度阿拉文眼科医院就是通过为47%的病人不支付任何费用,18%的病人支付生产成本的三分之二的费用的公益性服务赢得口碑,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成为了在国际上都有名的眼科医院,在印度拥有7家眼科医院、眼科学院、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年门诊量近200万人次,手术超过25万例。

    我们的民营医院特别需要向印度阿拉文眼科医院学习。

 

    医药经济报记者:对医保、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民营医院对这些政策是什么样的态度?没有这些政策的支持就无法生存吗?

    刘牧樵答:我国的民营医院由于历史的原因,无论在规模和专业方面都没有办法和公立医院去比较,在发展过程中,他们主要是通过赢利模式比较好的专科获得医院的发展。如果我国的公立医院改革进行得顺利,公益性得以实现,现在的医疗市场将会重新洗牌,民营医院必须要在变化的医疗市场中进行重新定位,在有限的条件下,比如医疗人才没有流动、三级转诊制度没有实现等,民营医院必须要通过特别的服务和质量来吸引患者就医,在国家对民营医院不抱偏见时,同样可以获得医保、新农合的支付,这是保证医院生存的基本条件,除非民营医院有特殊经营方式。

 

    医药经济报记者: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的优势和不足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牧樵答:全世界的公立医院都存在效率和浪费问题,民营医院的优势是效率和灵活性,在现阶段,民营医院会在一段时期内缺乏医疗人才,特别是在规模和品牌上比不上公立医院,民营医院是公立医院的补充,专和精是未来民营医院发展的趋势。

 

    医药经济报记者:民营医院不花财政的钱,甚至补贴都没有,还给国家缴税,为什么发展那么难?

    刘牧樵答:其实,尽管表面上公立医院非常风光,但是从行业的角度来看,整个医疗行业的运行模式是有问题的。据估计,公立医院欠债不计其数(据估计,国家级医院欠款在5—10个亿、省级医院欠款在3—5个亿、市级医院欠款在1-3个亿、县级医院欠款在2-5千万等等)。民营医院发展那么就更难了。我们期望通过新医改,来彻底改变整个行业的顽疾。

 

 

    医药经济报记者:对民营医院来说,既有利于社会发展需要,又有利于民营医院发展的道路在哪?

    刘牧樵答:在我国的医疗行业有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时,民营医院需要遵守医疗行业的“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崇高目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真正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那么,它就会得到市场和群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