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面前,国家公务员要有道歉的勇气


  共产党能够赢得了革命的胜利,最终夺得执政权,有机会通过改革开放,让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谁?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所以,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历届“两会”代表和委员们议论的主轴。比如住房问题等等,每一件事情都关系着老百姓的冷暖疾苦。因此,党和人民是一体的,党的最大利益就是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

  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在发展经济中,在保障民生中,在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犯一些错误。“不怕犯错误,有错误能改就是好同志”,这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立足的“法宝”。正是坚持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国共党才会日渐成熟和壮大,受到世界的瞩目,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执政党。

  所以,这才要求国家公务员,面对施政过程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甚至是新矛盾,必须虚心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积极的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也包括新闻媒体,努力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谋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人民政府的阳光性、透明性和人性化。这里,要对新闻媒体有一个特殊的说明,它不仅是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传话筒”和“主心骨”;它不仅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好,还要把人民群众的意见,积极的传递到中央和更多的受众群体当中去。因为,没有了新闻媒体,人民群众就成了“瞎子”和“聋子”,人民就不会知道上面的在说什么,上面也就不知道下面在想什么。只有群众知道中央在说什么,中央知道地方群众在想什么,中央才能拿出好的决策和方法,更好地为人民和社会创造财富。只有这样国家才会发展、进步和文明,人民群众才会过上好日子,中华民族才会真正的崛起,才会让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受到世人的称赞,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执政党和人民之间是渔与水关系,是一种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关系,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然而,当中国出现“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的时候,一下子把党和人民群众推向了对立面。据说,日前在全国两会上,又传出某位国家高级公务员,面对媒体发飙的说辞,把一位女记者给吓哭了。笔者到希望这只是一个传言,这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希望这名高级公务员,能够站出来向那位女记者道一个谦。如果传言是错的,传言就给公务员们提了一个醒,告诉大家一个反面教材。这个反面教材却能教育一大批人,让人一批人在这个件事情中汲取教训。这正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话又说回来,公务员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他们在人民政府里工作,拿的是纳税人的钱,是纳税人养活了他们。面对人民的质疑要耐心的听,没有耐心就做不了一个好的公务员,或者一个合格的公务员。同时,面对人民的质疑,有些困难暂时不能解决,或者正在解决,或者已经解决了,但是公众还不满意,这需要一些“苦口婆心”的解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合进行解释,只有这样,公众才会相信你,才会亲近你,你才不脱离人民群众,你所做的工作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故而,面对公众的质疑,面对媒体的发难,做为公务员,做为国家干部,释放官腔是不能吓住老百姓和媒体记者的,有时候吓住了人,但吓不住心,更吓不住人的嘴巴。因为,人的嘴巴是管不住的,一个好的官员像河南兰考的县委书记焦裕录等时代楷模,像退休的后才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原山东寿光县书记王伯祥一样的实干家......这些人有的已经去世了,有的赋闲在家,但是人民群众仍然记着他们,老把他们的好挂在嘴上。于是,就有了一面镜子,你的所作所为,都会被这面镜子照出来,藏是不住的,掖也是掖不住的,藏和掖都是行不通的,只能勇敢的去面对。国家公务员不去耐心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耐心解释其在施政过程中的想法和策略,让人民群众过“糊涂日子”,人民群众是不可能答应该的。像传说中的某位高级公务员面对在“三八妇女节”期间,坚持工作的女记者称,我要去告诉你们“社长”,其实,此已经犯了一个大忌。他可能没有想,你要去做诉人家“社长”的时候,人民群众早已经通过坊间,或者传媒、或网络和各种有可能的手段,告诉全国人民,这些消息,很快就会传递到中央各位领导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耳朵里。

  国家公务员不仅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勇于承认错误,在“让人民群众活的更有尊严(温家宝总理)”的同时,还要有点回答问题的艺术。为什么人大会议新闻发言人李肇星受到媒体青睐,被人称为“难不倒”?面对中外记者各种刁钻、刻薄、尖锐、难堪、敏感的提问,他面不改色,从容自若,妙语连珠?这是磨练出来的,这是领导干部在扮演各种角色中的一种说话艺术或语言艺术。

  如李肇星所言:“西方个别领导人尽管工作很忙,自己国家的人民有那么多事要干,但是他们还是抽出时间去见达赖喇嘛,我们无法理解,所以中国人民听到这些消息也非常气愤”; “个别国家向台湾出口先进武器,这就相当于弟兄两个人正在拥抱的时候,有人给其中一方递上一把匕首,用心何在?”李肇星的 这些话语,是何等的让人折服。再比如卫生部部长陈竺。这些年,医疗成热点,社会反应强烈,百姓感到“看病难、看病贵”,记者提问岂会隔靴搔痒?果然陈竺一出现,就被团团围住。但他坦然面对记者们的“长枪短炮”,40分钟只走了10米。而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从容回答记者提问,安保人员几次都拉不走。上述这些官员,让老百姓觉得亲切,觉得距离近,有呱也愿意和他拉,有话愿意和他们说。

  与之相对比的是,有些国家公务员,面对上面是一套,面对老百姓是一套,面对新闻记者也是“大言不惭”,霸气十足。例如,在广州的一个交通整治会上,记者问封闭道路是否该事先告知市民时,一官员突然回了记者一句:“那么我是不是拉屎也要告诉你啊?臭不臭也要告诉你?” 再如,河南省鲁山县公安局政治部的姚主任,面对媒体竟然称,某犯罪嫌疑人,是“喝开水”喝死的“躲猫猫”行径;再如,十一届全运会跳水比赛上,当有记者询问冠军内定这个问题时,周继红反问道:“你是哪个单位的?”等等,无不是在搪塞百姓。

  今天,《人民日报》旗下的《京华时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时代在飞速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热情迅速提高。人们不仅关注关系自己的那点事儿,也关注一切公共事件、社会话题,进而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意见建议。现代媒体的发达,特别是互联网的勃兴,为这种关注和交流沟通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手段和平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和民意基础上,作为相关信息的掌控者和权威信息的发布者,特别是在两会这样的“政治生活”中,政府官员就不得不更多地面对来自媒体记者的提问,也更有责任有义务来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或刁难,或尖酸,或愚蠢,或幼稚,或让人难为情,虽也表现出各自素质,但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在替读者提问。只不过,记者提问可以更技巧,官员回答也可以更技巧。

  去年易中天做客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非常网络》。面对主持人问“有没有想到《品三国》一书会火爆”“与余秋雨的网络战是不是为了保持名人热度”等问题时,易中天发飙“媒体很弱智,总喜欢问动机”“我拒绝回答愚蠢的问题。”引得舆论一时哗然。或许这位主持人问得不技巧,但易中天的表现也不智慧。易不是公务员,可以如此率性,自损形象也只是他个人的事儿。面对记者提问,如果公务员也率性而为,再来点“官腔”,或来点“无可奉告”等外交辞令,或三缄其口,则不仅有失自身风度,也有损政府形象。

  评论说,时代的变化,让一些公务员从幕后走到聚光灯下,一时有点不适应,也很正常。偶尔说点有损风度形象的话,公众也会一笑了之,不大会计较,而更看重官员的实绩。但聪明智慧的公务员,总是会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习惯在舆论监督下工作,无惧于记者的提问。这也是善待媒体。而懂得善待媒体的公务员,其善意也必定会通过媒体传达到受众。这种良性互动,终将是一种进步。愿两会上一些官员面对记者提问的不俗表现,让更多官员学会面对媒体,在2010年里少点“最牛官腔”。

  笔者以为,这篇署名的评论员文章是有所保留的,文章应该明确告诉所有国家公务员,不仅要善待媒体的提问,更要善待来自来人民大众之中的各种声音,靠压是压不住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面对,既要经的住老百姓的批评,还要面对自己在施政过程中存在的瑕疵,进行合理的说明,也就是说,要有面对道谦的勇气,让人民大众活出真正的尊严。(文/梁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