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银行是商业银行的“鸡肋”


  移动金融、手机银行的话题大概是目前零售银行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业内公认首家推出手机银行的中国建设银行在2000年就推出了一项业务,即用户可以通过把手机内的SIM卡换成一张特制的STK卡,就可以进行转账等一些业务。但建行认为,“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在线手机银行”应该是在2004年推出。到了2008年前后,像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也陆续推出手机银行业务。2009年年中,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三大行相继发力,纷纷投入巨资通过各种手段推动手机银行业务发展,如此,手机银行市场已经陡然变热。就像当初招商银行抓住网上银行发展契机成就零售业务标杆银行,各家银行都希望在手机银行这一前沿领域抢占制高点。而移动入股浦发使手机银行这个话题掀起了高潮。

  据港交所公告,中国移动10日宣布其全资附属公司广东移动已于浦发银行签订股份认购协议。根据协议,广东移动有条件同意以人民币398亿元收购浦发银行22亿新股。交易完成后,中国移动将通过全资附属公司广东移动持有浦发银行20%股权,并成为浦发银行第二大股东。中国移动还于同日与浦发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有意就共同发展移动金融及移动电子商务展开紧密合作,合作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合作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移动银行卡业务、移动转账业务以及其他形式的移动金融及移动电子商务业务。

  手机银行在日韩发展的较好,而在欧美发展缓慢。韩国手机银行业务在技术和业务拓展方面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且近年来发展迅猛,成交笔数和交易金额增速接近35%,大幅高于其他类型的电子银行业务,在全部交易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在韩国,由于多数手机配备了智能芯片,手机银行的功能得到了极大扩展,已基本等同于银行卡和网上银行的组合,可进行所有类型的银行交易。各大银行也积极开展与运营商的战略合作,寻求分享客户和网点资源、降低平台开发和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以及扩大品牌影响力,产生了较强的协同效应。而在美国,由于银行卡和个人支票的高度普及,银行、消费者和商家缺乏转换支付方式的动力,而且美国人也没有形成像东亚国家这样的“手机文化”。

  手机银行确实是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之一,并且预计在中国也会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困扰手机银行业务的核心问题是商业模式。在传统的银行卡业务上,刷卡费是由银联、发卡行、商户开户银行(收单行)三方共享。而手机支付产生的刷卡费,则由移动运营商、银联、发卡行、商户开户银行四方共享。显然,这使得手机银行的利润被分摊得更加稀薄。安全方面的问题也需要依赖技术进一步发展,也有银行采用商业保险的方式增加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另外,用户金融消费习惯的改变也需实践证明。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手机银行作为一种金融服务终端只能提供较为简单的客户能够自助操作的一些业务,并不能提供许多个性化的服务,诸如理财规划。而且作为用户很难因为银行多了一种服务手段而产生出更多的这类金融服务需求。对于大银行来说,其自身客户量已经很大,而且很难再提升,那么客户只是把原来在网上银行或者柜面办的业务挪到了手机银行上来。目前手机银行的资费比其它方式费用都要低一些,二且银行需要与移动运营商去分享这些业务收入,其利润水平应该是摊薄了。所以,对大银行来说,手机银行并不是那么有利可图。对于中小银行来说,虽然与移动运营商合作可以与运营商数亿的客户群衔接,有利于银行客户数量的提升,但中小银行与移动运营商毕竟体量差距较大,在利润分享上,银行议价空间较小。

  回到移动入股浦发,对移动来说,这是战略性的一步。手机用户群已经很大,各大运营商之间只是互相争夺用户,总的蛋糕很难再做大,未来只能寻求内涵式发展,而移动金融领域对移动运营商来说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银行与运营商的结合可以使商业模式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而且,倚赖移动的海量客户群,浦发这家中小银行有望提升其在个人银行领域的市场地位。预计未来其他几家运营商也会选择中小银行参控股。当然,监管层对金融机构监管较为审慎,各种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是市场发展趋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