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主还是当长工?
根据广大贫下中农和地主富农的气象学共识,这应该是开春前的最后一场雪了。前天还是零下,今天忽地就零上10度了。跟往年差不多,和尚春节休闲了七八天,一到开学前后,便又忙乱起来。
光华管理学院EMBA班举办春节征联,请我给他们出对联,我出了两个上联。其中一个比较难的是:光华射斗牛,九牛敌二虎,虎虎生威开国运。格律提示:本联具有很大难度。按照古韵,音韵为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头两字为专有名词“光华”,中间是一个带数字的成语活用,分别指牛年虎年,含辞旧迎新之意,用此成语的最后一字,作为下一个成语的开头两字。要注意“牛”字出现两次,“虎”字出现三次。EMBA们对得都很有水平,我给评出了一二三等奖。
3月4号,是孔和尚中断游泳一整月的日子。在领导的和蔼督促下,自该日起恢复游泳。
4号,分4次游了 1000米。
5号,分4次游了1200米。
6号,分3次游了1200米。
7号,分两次游了1500米——不歇气先游1000米,喘息两三分钟后再游500米,创造本人两项游泳记录,估计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能够稳定在这个水平就谢天谢地了。
晚上回家,为向妇女节表忠心,系上虎皮战裙,亲自下厨炒了一个葱爆羊肉,炸了几条带鱼。问领导“羊”加“鱼”念啥,领导说念“二百五”。于是一边吃二百五,一边看谷文月刘萍从艺50周年评剧演出。
评剧诞生已经一百年了,是全国第二大剧种,也是孔和尚喜欢程度仅次于京剧的剧种。评剧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不断上演合乎时代合乎民心的新戏。孔庆东先生认为,评剧有“十大经典”:《杨三姐告状》、《秦香莲》、《花为媒》、《白蛇传》、《小女婿》、《刘巧儿》、《向阳商店》、《夺印》、《金沙江畔》、《黛诺》。改开以来的30年,虽然也努力创作了不少剧目,但由于崇洋媚外、打压民族艺术的汉奸文艺路线的压迫,无一能够成为经典。其他剧种也差不多,多少优秀演员的青春年华付诸东流,他们的一生中,一部戏也留不下,除了演演前代艺术家的经典,就是到各种晚会上讴歌改革开放。走资派曾经污蔑文革是艺术空白,历史却无情地证明了,走资派统治下这30年的文艺成就,至少在戏曲领域,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一片空白。在歌剧、舞剧、动画和曲艺等领域,则是负数。
看完评剧,领导忽然用四川话说道:“那个羊加上那个鱼,你道我真的不晓得啊?那个字不念二百五,念个宣。”
孔和尚问:“宣?哪个宣?”
领导曰:“耶,就是辣个新宣的宣。”
孔和尚道:“哦,新宣的宣,我还以为是中宣部的宣呢。”
领导曰:“龟儿子中宣部,也配用这个宣?有羊有鱼也不给他们吃,饿惨了,搞点三鹿奶粉吃吃煞!”
孔和尚说:“别乱骂人,三鹿奶粉也不是中宣部生产的,中宣部是搞宣传的,部里好人还是不少的。”
领导说:“好人不少有啥子用?该宣的好人好事不宣,不该宣的龟儿子狗杂种天天宣,那个广告里边宣传的化妆品,全是假的,坑了我好多钱哟。”
孔和尚曰:“那些广告都是骗小姑娘的,谁让你这么大岁数了,还上他们的当。”
领导怒曰:“你说啥子?我多么大岁数了?你要找死啊?这就是你对待妇女节的态度?”
孔和尚曰:“我的意思是说那啥,你岁数虽然那个那个很小,是不是?但你心智成熟,冠绝群芳,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总而言之,比那些超女傻冒强多了。我对妇女节的态度你还不知道吗?我特意帮我一个两会代表的哥们整了一份提案,丈夫的职责,就等于是家里的一个长工,夫人就是家里的地主。丈夫做家务,一律工资化。凡是丈夫做家务不积极的,扣发全部灰色收入。每做家务一次,奖励晚回家一小时。每周主动炒菜两次以上者,配发女助手一名。你瞧好吧,俺这提案,胡主席和温总理看了,你说够不够雷?”
领导说:“好啦好啦,你每周炒菜一次就可以了。不过你这个雷字,我感觉表达得还是不够准确。嗯,我打算创造一个网络新词,不是晕,也不是雷,而是——宣。”
晚上看到著名媒体评论家、1983年四川高考文科状元、《课堂内外》主编徐永恒先生毅然下水,在新浪网开设了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yongh,发表文章《建议对雷人代表委员实行“双规”》。他的老同学孔庆东评论道:“ 有些两会代表岂止应该双规?在古代提建议就要用脑袋担保,胡说八道,推出去立斩的都有啊。”
3月8号健身中心因接待两会妇女代表暂停一天,孔和尚不能游泳,就在家跳绳500下,然后乖乖看书。日前收到何新先生的3本书,两本是时事出版社2010年1月版的《哲学思考》上下卷,里面的逻辑部分我读不大懂,但他对西方哲学史的清理和反思,是值得肯定和继续反思的。一本是《孔子大传——孔丘年谱长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09年7月版,功夫下得非常深,值得研读。何新早年论著,锐见迭出,但往往不令专业人士信服。中年以后,渐趋厚重,但因策论性较强而频受质疑。而今年过花甲,“有何无新”了,方显出大气、谦逊、朴拙、渊深也。
季剑青张春田都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二人合编了一本《传灯——当代学术师承录》,北大出版社2010年1月版,丁超是责编。内容就是一堆学者回忆自己的老师,其价值在于陈平原序言所讲的“另一种学术史”。里面的文章都挺好,名字一个比一个响亮。但韩毓海教授说,这个书名不好,摆出一副牛烘烘唯我们这几瓣大蒜会做学问的样子,令有识之士笑话。海灯法师的二指禅早被揭穿是假的了,是靠徒弟扶着拍的假照片。真的武林高手平时是不谈武功的,高举灯笼大吹法螺的往往是冒牌货,这就是裘千仞跟裘千丈的区别。其实我看这书还不错,真正不堪的是某些学校一年能出十本学术著作的雷人学者们、开口闭口学问学问的。我闭上眼睛一数,没几个能在俺马前走上三个回合。而孔和尚中等资质而已,远非大学者,所以,那般家伙顶多也就是个小学者,一生的终极目标,也就是个裘千寸吧。
傍晚贴了博客《武大郎一周大事记》,好评如钱塘大潮,滚滚而来。有朋友担心讽刺太尖锐,怕俺被中宣部抓起来。但孔和尚断定,两会期间,是言论最安全、最自由的。那些祸国殃民的歪理邪说都可以公然发表在神圣的人民大会堂,俺一个当代济公,冷嘲热讽几句凭啥不行哩?再说还有那英明的胡主席温总理罩着俺哩。这就叫顶风作案,绝对安全哪。果然,此文不但安全,次日还被具有高度人文良知的新浪网编辑推荐到首页,可见咱中国的言论自由确实在进步,温总理说的要让人民有尊严,俺孔和尚首先享受到了哇。
3月9号下午去系里,盖了两个章,给吴晓东带了材料,给一位编辑带了书,给一群研究生交了成绩,会见了丁大哥,然后去上课。课前给研究生签字。这次课上,陈帅锋同学讲了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梳理得清楚,评价得全面。然后我做了一点发挥和启迪。戏剧课应该带领学生看看戏甚至演演戏,但是申请不到经费,当局认为人文学科不用花钱,给你们点钱也都喝酒了,还不如饿着,省得骂起政府来那么有劲儿。这一点比起20年前是倒退了,更不用说跟毛泽东时代相比了。
课后跟一群朋友去北大西门外的畅春园食街吃火锅。晚上没有看书,读了3月5日的《文汇读书周报》,上面发表了孔庆东给吴福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写的书评。又读了《文史参考》第5期,上面发表了孔庆东《侠骨柔情顾明道》,我重点看了摩萨德暗杀史和萨苏写的日军遭遇地雷战的文章,就倒头睡了。
3月10日上午去博雅中心开会,恰好遇见47楼老同学马辛民开车送儿子上幼儿园出来,便搭了他的车去,结果最早到达。组织会议的陈晓明兄非让我在签到薄上题写会议名称,我便写了“百年中国文学与学术思想流变研讨会”。此会是中文系5个教研室联合举办的内部会议,形式很轻松,但满座都是重量级的学者,意义空前。用王岳川老师的话说,每个人的发言都站在学术的最前沿,提出的问题都具有相当的震撼和烈度。特别是严绍璗、陈平原两位老师的主题发言,情思与学理交融,在一般的学术会议上是很难听到的。我简单讲了个小题目《重写文学史的幻灭》,并向卢永璘老师和秦立彦老师各提了一个问题。
午饭时高秀芹妹妹赶来蹭饭吃,不但没给我买围巾,还特意自己戴了条大红大艳的围巾气我。我说你再这样,哥生气了,以后把你从俺的妹妹群里驱逐出去。秀芹陪了不是,答应下次买。俺一高兴,就推荐她给陈平原主任当个秘书,协助陈老师搞好中文系百年系庆。陈老师客气推辞,我说一位出版老总给你当秘书,级别够高啦。陈老师笑曰,听说孔庆东现在都有秘书了,电话都不自己接了,那我就考虑考虑吧。我说主要是各学校各媒体天天请我去讲座,实在应付不了,只好请了位还俗的少林武僧,帮我抵挡抵挡,不然早被万马分尸了。
黄昏时分,去系里交了我们支部的党费,经过调整,商金林老师最多,我次之。这天的会开得比较兴奋,晚上便又去游泳1500米。回来气定神闲,便读点闲书。
香港传真2010年9期是梅新育《中国加快“赶超”中的问题》,我很同意作者的见解。中国现在能够赶超日本,主要是依靠毛泽东时代给我们留下的“人口红利”,包括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但是这30年来中国在各方面培养出的人,跟日本相比有很大差距,所以赶超之后恐怕会发生很多牙掉了往肚子里咽的问题。具体说来,无论文的武的,无论搞科技搞经济搞会计诡计必杀技,我们一个60后,打两三个鬼子没问题;70后打一个鬼子也绝对有把握;80后跟鬼子一对一就悬了,90后可能就要倒退到1937年,两三个拼人家一个,前提还得是有血性。
最后还是说一段海棠春睡诗社的趣闻吧。往事说了很多,今天说点新的。
虎年伊始,属虎的王青皮先生意气风发,叫上孔老弟,到郁保四家吃茶。谈到郁保四近年作文,每每昵称其夫人为“地主婆”。老孔乃问保四曰:“你这厮莫不是想当个老地主?这么大岁数了,还一脑袋剥削阶级思想,你这厮的毛病,就是不劳而获啊。”
保四申辩曰:“孔兄这么大岁数了,还是动不动就冤枉我。你以为跟地主婆过日子的都是老地主啊?实不相瞒,小弟在家里的地位,不过长工尔。”
老孔不解,请教于王青皮。
青皮曰:“老孔啊,你当年读书百般用功,就是爱情心理学这门课,颇不扎实。地主婆最喜欢的肯定不是老地主,老地主也不喜欢地主婆。地主婆与长工,才是绝配啊。”
老孔复问曰:“那老地主跟什么女人才是绝配呢?”
老王曰:“你如此上智之人,还不会举一反三么?”
老孔拍脑门曰:“知道了!老地主最爱的是贫下中农的姑娘啊。怪不得黄世仁死活要娶喜儿,还有《刘巧儿》里那个地主王寿昌,也对巧儿迷恋得不行。”
保四曰:“不对不对,老地主虽然喜欢村姑,可问题是,喜儿并不喜欢黄世仁,巧儿也不喜欢王寿昌啊。”
老王曰:“不喜欢是不喜欢,但是假如真的娶到手,那就是优势资源整合,肯定旺夫旺家,就如同地主婆霸占了长工一样幸福啊。”
老孔曰:“那老王,你喜欢当地主还是喜欢当长工啊?”
老王不屑曰:“地主和长工有什么好当的?那都是你和保四这种俗人干的事儿。”
保四追问道:“那你喜欢当什么人哪?”
老王忽然满面油光,掷地有声道:“短工。”
本期博客思考题:
1. 你知道世界四大特工组织吗?(中学题)
2. 什么叫“人口红利”?(大学题)
3. 你能对出本文开头的那一联吗?(EMBA题)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