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环境下的货币供求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仍方兴未艾的全球大规模全方位的金融创新,使世界金融业发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变化。金融创新不仅革新了传统的金融业务活动和经营管理方式,模糊了各类金融机构的界限,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而且改变了金融总量和结构,对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虽然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尝试金融创新,但随着市场金融体制的建立和运用,在竞争和利益机制的作用下,金融创新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并必然会给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和调控管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转轨时期中国金融创新的现实背景下,研究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和供给的一般影响,确保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义。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产生了重大而强有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改变了传统的货币供求机制。不少文献认为,这种改变是导致货币政策失效和金融监管困难的主要原因,从宏观上看是不利的,有的学者据此提出了必须控制创新的建议。笔者认为,金融创新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不能简单地用“有利”还是“不利”来定论。事实上,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利弊兼而有之。上述分析可知,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并非都是不利的,其有利的一面不仅存在,而且还是重大的。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有利影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减弱了人们的货币需求,可以相对节约货币,节约流通费用,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压力;二是扩大了货币乘数,在既定的货币总量下,可以减少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三是通过融资证券化和金融市场的发达,有利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扩大操作空间和调控范围,提高操作反应的灵敏度,增强操作力度和效果;四是金融工具多样化和信用方式多元化,可以通过非货币性渠道满足社会投融资需求,从而减轻经济增长中通货膨胀的压力。

  当然,创新对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在:一是降低了货币需求和货币乘数的稳定性,使货币供求的机制变得十分复杂而多变,从而加大了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难度,中央银行对货币的数量亦不易进行准确的控制。二是扩大了货币供应主体,增强了货币供应的内生性,从而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并使这种控制能力在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时存在着差异,即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的能力大于其减少货币供应的能力。这种控制力的差异,不完全是中央银行本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创新的环境中减少货币供应有很大的内生阻力。

  正确认识并把握创新对货币政策影响的两面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则可以使我们对创新的利弊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知,金融创新不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在总体上是利大于弊,而且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样是利弊兼存;二则可以促使中央银行调整对金融创新的态度和做法,改变以往的反对或敌视的态度,而采用积极的态度去引导创新,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充分考虑这种两面影响,认真研究如何扬利除弊以缓解其不利影响,充分利用和发挥其积极影响,保证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