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角开发:东营新型城镇体系的构想


随着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按照山东省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全面适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的要求,按照重点突破中心城,加快发展次中心城和卫星城镇,积极培育特色小城镇,统筹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策略,调整完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构建具有东营特色的新型城镇体系,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发展目标2020年城镇化水平75%

预测到2015年,东营市总人口将达到220万人;到2020年,东营市总人口约为260万人。预测东营到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7.5%,城镇人口148.5万人;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75%,城镇人口195万人,城镇化率年平均增长率在1.5%左右,符合山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到2020年,依托主体产业区、港口和主要交通干线,构建以中心城为龙头,次中心城为核心,卫星城镇为骨干,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

空间布局构建四级城镇体系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一个中心城、四个次中心城、十个卫星城镇和二百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四级城镇体系。

中心城是黄河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规划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打造具有生态湿地特色的黄河水城。规划将垦利县城纳入中心城,形成一城五组团的生态型组团式布局结构,2020年,人口规模达到120万人以上。

次中心城包括广饶县城、利津县城、河口城区和东营港城,是市域南部、西部、北部和滨海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2020年人口规模均达到10万人以上。其中,广饶县城按照中等城市的目标,人口规模达到20万人以上。

卫星城镇是在中心城和次中心城周边,按照2020年达到万人以上的目标,依托港口、大型企业、主要交通干线、重要商品集散地和风景旅游区建设的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功能和鲜明特色的重点镇。主要有大王镇、稻庄镇、丁庄镇、陈庄镇、胜坨镇、黄河口镇、孤岛镇、义和镇、牛庄镇、史口镇等城镇。其中大王镇、胜坨镇、孤岛镇、陈庄镇、义和镇、牛庄镇人口均达到3万人以上。

新型农村社区将依托卫星城镇、一般乡镇驻地和中心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农民居住社区和社区服务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引导合村并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农民居住社区300户以上,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人口30005000人,服务半径23公里的原则,全市共规划建设200个新型农村社区。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时序,2010年各卫星城镇和其它小城镇驻地在改造镇中村的基础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有条件的中心村进行新型农村社区试点,重点是搞好社区服务中心建设。2015年,整合现有的行政村,引导合村并点,全部建成。

专项规划支撑城乡统筹发展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规划建成以港口为龙头,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骨干,以干线公路为依托,以综合港站为枢纽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加强与黄河三角洲内部城市、京津冀、济南都市圈、山东半岛城市群及国内大都市的交通联系和融合。

市域产业布局规划。主体产业区布局。规划重点形成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高效生态农业区、高端产业区和黄河水城四区一城的主体产业区格局。次级产业区布局。依托中心城形成胜利工业园、垦利经济开发区、广利港临港产业区三个次级产业区;依托次中心城形成河口北部产业区、利津西部产业区、广饶南部产业区(包括大王工业园)三个次级产业区。旅游产业区布局。两带三区,即沿黄河生态旅游带和滨海生态旅游带,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水城河海风情旅游区、孙子文化旅游区。

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根据各部门发展规划和城乡规划的有关规范标准,按照中心城、次中心城、卫星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分级配置。

市域市政设施规划。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对市域供水、排水、供电、电信、热力、燃气、环卫等专项规划提出引导控制要求。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到2020年,东营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所有水体达到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近岸海域水质全部稳定达到一、二类标准,县市空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100%的县()达到生态县标准,80%的城镇建成环境优美乡镇,把东营建成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资源循环利用型国家级生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