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本的明天:看不清的多云


 

智能本的明天:看不清的多云

                

                 IT时代周刊》记者/叶书利

 

 热闹非凡的智能本热背后,云雾重重,并不像其表面看起来那样光鲜亮丽

 

前不久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某个高峰论坛上,当有记者问台上嘉宾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终身教授陈志武:2010年的中国内需市场,除了吃、住、行之外,还有哪些领域值得重点关注?

他沉思了片刻,然后从裤兜里掏出两部手机,答复道:“我身上有三部手机,每次手机一响,我都要找半天,看看是接哪部电话,很尴尬,很烦恼,这么多手机放在裤兜里鼓鼓的也不美观。其实现在有一种既能打电话,又能上网的智能本,它的英文名叫Smartbook,在国内叫智能本。这种综合移动通讯与移动办公的智能本,我相信很快也会是一个消费的热点。”他同时强调,2010年智能本的发展与普及,将会与房价上涨过快一样成为热点话题。

实际上,智能本的热浪已经扑面袭来。

年初,联想集团在美国的CES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上,正式发布了公司移动互联网战略—“乐计划”,而该战略的重要撬动者就是联想智能本Skylight。会上,惠普公司也宣布,正与高通公司合作设计一款基于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本终端。

来自高通公司的消息显示,目前已有15家以上的制造商正在开发包括智能手机和智能本在内的40余款基于高通公司Snapdragon平台的创新终端。联想与惠普的智能本只是其中的先行者。

 

市场需求:云雾重重

    与相关厂商及专家的“热情高涨”不同,消费者对智能本的态度却表现得出奇“冷静”。

    她叫陈蕾,北京某著名杂志社编辑,大约半年多前准备购买一台上网本,后来因种种原因而选择持币待购,目前也是智能本的潜在购买者。

在接受《IT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陈蕾坦言,自己对智能本概念的感觉就一个词形容:有点迷糊。总结起来,她的疑问主要有以下四点:

A:智能本能触动消费者内心需求的特点或功能到底是什么?或者说,与上网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MID等移动终端相比,智能本的实质定位是什么?

B:这是一个宽泛性的问题:智能本会不会是另一个移动终端过客?

C:对于智能本目前使用的开源操作系统,仍不免担心:其相应的应用软件与内容服务能否跟得上需求?

D:智能本只是移动终端大战中最新的版本而已,即使是智能本的主推厂商,目前也只是以“试试看”、“市场竞争”的心态推出产品,因此,消费者有点看不清趋势,在掏钱购买时,自然会有点犹豫。

在以上疑问未明朗之前,即使智能本入市销售,陈蕾的选择也是静观其变。

在记者采访中,陈蕾对智能本的看法极具代表性,而不仅仅是个案。

 

厂商:各家都有一个小九九

    有利必有局,而局的背后也一定是利益在主导。实际上智能本自诞生始起,本身就是一个利益局。

在移动互联技术的引导下,IT业与通信业走向融合,这将促使两大产业链的原有利益格局面临重组。为了抢占融合后的行业话语权,原本利益界限分明的手机端与PC端两大利益集团,分别以各自的领地为基地,在移动互联网市场短兵相接。

    实际上,话语权争夺战早已打响,但第一次大规模的阵地战发生在200710月。当时,在PC产业链霸主Wintel联盟的幕后指挥与支持下,华硕电脑推出了上网本,以试探移动互联网市场,没想到,后来上网本表现不俗,在移动互联网市场攻城掠地,打响了话语权争夺的第一枪。

来自市场研究机构DisplaySearch的数据显示,2008年,初涉江湖的上网本就攻下当年笔记本电脑市场11.2%的出货量,2009年该数据达到19.6%

 

笔记本和上网本在2009年的出货量(单位:百万台)

名称

2008

2009

2010年预计量

2009年年增长率

2010年预计年增长率

上网本

16.4

33.3

39.7

103%

19%

笔记本

129.7

136.3

158.1

5%

16%

合计

146.1

169.6

197.8

16%

17%

(注:数据来自于DisplaySearch公司)

 

 

看到Wintel阵营以上网本为武器,正在背着电脑向手机端狂奔而来时,以手机为属地的通信业巨头们,如高通、飞思卡尔等公司坐不住了。

20096月初,在Computex台北电脑展上,通信业阵营的领头羊半导体制造商飞思卡尔、芯片制造商高通联合ARM和开源操作系统公司等推出了智能本的概念。其英文名为Smartbook,由智能手机(Smartphone)与笔记本电脑(Notebook)的英文名合并而成。Smartbook名字的由来本身就清楚表明了其出身和针对的对手。

为了壮大自己的联盟力量,高通、飞思卡尔等智能本发起者极力邀请各方加入其阵营,并为此甘愿退居幕后,但即使如此,他们仍然遇到了一些预料中的现实尴尬。

比如在推出智能本概念之初,高通和飞思卡尔就邀请德州仪器加入他们的阵营,但是德州仪器以“目前这个市场的产品已经很多,已经让人感到困惑了,我们不想创造更多的新产品类别”为由加以拒绝。实际上,这只是德州仪器的表面托辞而已,实质的原因是德州仪器已成为上网本利益链中的一环,为上网本及相关兼容产品制造商提供芯片,公司不想因加入前景不明的智能本阵营而使自己与Wintel联盟的关系紧张,影响看得见的现实利益。

德州仪器的忧虑同样表现在PC厂商心上。对于高通、飞思卡尔等智能本发起者们抛过来的橄榄枝,他们必会在加入智能本阵营的可能收益与由此可能导致与Wintel联盟关系紧张造成的成本间进行权衡,于是PC厂商们中,有人选择冷眼旁观;有人笑脸相迎,如联想集团;有人暧昧不清,典型代表就是华硕电脑。

20096月份的Computex展会上,华硕电脑曾表示将会很快推出智能本产品。然而到了当年8月,华硕电脑CEO沈振来改口:“目前,我们仍然看不到清晰的智能本市场需求。公司并不是一定要推出智能本产品,只是在考虑这种产品的可行性。”

最近,华硕电脑董事长施崇棠又向媒体透露,基于市场前景不明,公司推出智能本的时间“最早也得到第二季度”。

 

商业模式是第一生产力

消费者的冷眼旁观与各方合作伙伴基于利益选择而表现出得犹豫不决,让高通、飞思卡尔们极力推销的智能本市场前景呈现“多云迹象”。

天津南大通用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某部门经理程光(化名,因本人强烈要求隐名)在接受《IT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也支持此论点。他认为,目前智能本概念的火热完全是单向的营销效果,而不是包括消费者在内各方相互呼应的结果。而拔开层层舆论迷雾后会发现,这种单向营销攻势的幕后导演就是智能本联盟的几个发起者与最大获益者,如飞思卡尔、NvidiaMarvell和高通公司等一些无线和图形芯片制造商,它们一直失宠于上网本市场。

但他同时也认为,“多云”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多云”可以“转阴”,也可以“转晴”,关键取决于智能本联盟的综合营销能力,而要形成这种综合营销能力,就得设法以一种商业模式将产业链各环节厂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终端生产商、运营商等,形成合力,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作为智能本的假想敌,上网本的发迹路径就是其最好的前车之师。当上网本推出后,在Wintel、终端厂商及运营商等合力营销下,上网本取得了预料之外的成功。

实际上,高通们已开始采取类似行动。除了积极拉拢各终端厂商外,出身于通信业,与运营商们关系密切的他们,不会忽略自身的这个优势。

高通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孟樸在接受《IT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本会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渠道销售路径,在美国最有可能走运营商定制路线,因为定制渠道是其最有力的渠道。而在中国,智能本可能选择与手机一样,采用两条腿走路,就像手机的推广一样,除了运营商定制渠道外,制造商们也通过自己的渠道销售,所以更多的是两者并行。

程光说,智能本市场前景目前的“多云”现状,说明智能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如果未来的行业商业模式不成功,未能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时下的概念火热最后就会一步步演化成概念泡沫;反之,就像市场研究机构IDC预测的那样,向“2013年市场规模达160亿美元”的前景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