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这是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


    

    央企挥师进军新兴产业,抢先布局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领域,这一波最新发生的产业现象,尚无研究机构和专家对此作出系统解析。央企所为出于何种战略安排?将给整个产业格局带来哪些可能的变化?将对民营企业投资起到什么作用?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新型工业化领域研究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佐军博士。

    “这是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李佐军将他对此观察所得的核心观点归纳为四层意思:中国必须在这一轮危机之后抓住机遇,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有大的作为,否则将会在新的产业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央企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发挥它的优势为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承担应当的使命;但央企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扫清很多障碍,才能真正有所作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央企发展这些新兴产业,不能完全只想自己,其主要目的应该是带动更多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一起进入到新兴产业,形成我国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整体竞争力。

    主持人:在很多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央企下属公司提前布局,形成相当规模,有的已占据新兴产业领域龙头地位。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李佐军:央企之所以分兵朝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军,背后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的需求,这与当前国际国内大的形势变化有关。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爆发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前景越来越为世人瞩目,不远的将来必将出现巨大的市场需求,这是很多企业对未来趋势的一种判断。

    第二个动力是国家政策推动。政策的鼓励或限制会导致不同的效应。受政策鼓励的就会比较容易赚钱,企业更容易获得更好的生产要素,项目更容易获批。近半年来,我国政府开始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作为抗击危机的一个途径。实际上,不仅是央企,其他一些企业都开始涉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因为它们看到了政策在推动。

    主持人:为什么在央企更为集中出现?

    李佐军:央企和一般企业不同,承担了更多的国家职能。

    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跟一般性产业不一样,它事关中国未来产业的全球地位。在这些未来全球关注的新兴产业,中国能不能站稳脚跟,能不能拥有市场占有率和控制力,都系于此,事关重大。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发展新兴产业有一定风险,涉及到比较大的投入。从这个角度看,央企有诸多优势,央企是国家的企业,全民的企业,理应在这些对国家未来发展有重大作用的新兴产业领域有所作为。

    主持人:央企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民企影响如何?

    李佐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特点是具有创新性,未来的市场具有某种不确定性,投资有一定风险。民营企业创新意识很强,但力不从心,没有实力冒这个险,也不愿冒这个险,宁愿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但央企是有实力的,有资金实力、技术能力、人才队伍和品牌,可以在前面蹚路。就像过去在深山里面,总是要有一个身强力壮、手里拿着开山刀的人,走在前面开路,把障碍清理开,让后面的人跟进。

    央企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领头人的作用,包括一些大的民企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央企进入新兴产业获利挣钱,毫无疑问会对民营企业投资产生一种示范、引领作用。

    主持人:如何鼓励、倡导央企引领民企对新兴产业的投资?

    李佐军:央企有责任带动民营企业跟进。但我们不能对央企带动民企投资新兴产业的道德感和责任心给予过高期望,更重要的是政府设计出一套政策和方案,促使央企带动民企投资新兴产业。央企带动了民企,自己也得到了收益,这样的效果才是最佳的。

    主持人:民企该如何跟进?

    李佐军:这个不用多虑。民企看到央企在新兴产业上的创新风险被克服,收益很高,自然就会进去。民企无孔不入,它很敏感,只要有钱赚,自己会主动过去。就像一盆水倒在地上,哪里挣钱水就往哪里流。所以不用担心民企怎么跟进,关键是央企怎么来给民营企业蹚路,带动更多的民营企业投资新兴产业。

    主持人:这一波浪潮未来将如何演化?对新兴产业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李佐军: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有几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性比较乐观,即央企利用好了这次新机会,进入新兴产业而且效果还不错。我们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孜孜以求,这些高附加值、高新技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终于有了中国的一席之地,央企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也可能带来负面作用,这些央企可能会在未来某些新兴行业里形成寡头垄断态势,不利于国内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公平竞争。在新兴产业初始阶段,可能只有那么一两家企业取得了成功,把持进入的门槛,以它的标准为标准,在一段时期占据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成为行业的引领者。其它企业要跟进去,需要一个过程,于是只能干着急,或者进入的代价很大。

    另一种可能性是跟在发达国家后面跑,尽管附加值比较低,所得与投入比例不相称,但还能跟得上。

    悲观的可能性是连跟的资格都没有。有的央企在新兴产业上投下巨资却打了水漂,最后该干嘛还干嘛,还是经营原来那套业务。最坏的情况是重点发展的方向发生错误,别人往东你往西,与取得成功的方向南辕北辙。

    主持人:在你看来,高速成长的央企下属新兴产业公司,还有哪些让你担心的地方?

    李佐军:一个是担心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选择错误,这是个大问题。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都犯过方向性的错误,损失惨重。第二个担心是央企在某些小环节技术上关注过多,尽管取得了突破,但实际上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技术、核心材料仍不在我们手上。央企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开一点,眼界更高一点。

    主持人:你对于央企向新兴产业转型不是很看好?

    李佐军:央企部分下属公司出现根本性的成功转型是有可能的。央企内部可以做资源调整,比如,集中支持某个下属企业实现转型,哪怕集团内其他部分短期有所损失,转型成本和代价由集团总部和下属其他企业来承担。

    但对于大多数央企实现根本性转型,我不太乐观。央企传统产业规模庞大,人员历史包袱重,体制观念陈旧。转型需要许多条件,诸如领导人的魄力、政策的支持,新业务产生的利润对转型的代价能不能进行足够的补偿。这些条件全要具备,才能真正实现大规模央企向新兴业务的转型。我认为多数企业做不到,即便做到,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至少三、五年以上。

    此外,央企向一个新兴产业转型还涉及内部很多人的实际利益,包括高管、技术人员、员工,他们对原来的一套习以为常,轻车熟路,专业技术都符合原来的行业。集团突然向新的业务领域转型,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新的学习、重新适应、再次分配,代价太大,内部阻力可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