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威胁切不可小觑
赵 伟(浙江大学)
通胀威胁确在攀升
开年经济数据“亮点”后面的隐忧,现在显然在开始展现了!我曾说过,最大的隐忧要数通货膨胀威胁了。现在看来,笔者早先的这个推测不仅给现实进程在印证,而且也得到高层信息的支持!现实来看,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10年2月份数据显示,两个价格指数背离以及CPI下降的“亮点”不再,变成了一致的上升。其中令人担心的CPI,一个月内上升了1.2个百分点,2月份达到2.7%,PPI也升了1.1个百分点,达到5.4%的高位。后者距2008年年初“撬动”通胀的价格水平(6.1%和6.2%)不远,前者则已升至接近“中国式通胀”的“临界值”了。
对于通胀一旦袭来的害处,高层显然是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的。就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人大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的说法颇有些令人振聋发聩的意境!他将通货膨胀的害处与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及官员贪污腐败相提并论,同列为威胁中国社会稳定的三个“祸根”。认为这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突然恶化,都会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甚至威胁国家政权”!这个认识无疑是极其准确的。经济学视野来看,通货膨胀具有偏向富人的财富分配效应。说明白一点儿,它会降低穷人尤其是无产者的实际收入,增加有产者的资产收益。在而今财富分配不公已很突出,房价暴涨触犯了众怒的背景下,通货膨胀一旦袭来,无异于火上浇油,加剧社会稳定的失衡。就这个意义上来说,防通胀无异于防洪水猛兽,将其与贪腐的害处相提并论,颇为恰当!
就中国以往数据来看,CPI一旦进入3-4%的区间,往往会加速上升。因此3-4%的CPI可视为中国式通胀的“临界值”。以往经历还表明,CPI一旦跃上3-4%的水平,即使采取猛的收缩政策,也显得有些晚,往往需要相当的时段才会使其逆转。有人或许不同意我的这一看法,会拿2008年至09年初的数据来“较真”反驳,那一次CPI的确降得很快!但不要忘了,那一次有个重要背景,这便是愈演愈烈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美国经济减速直至衰退,给“输入式”通货膨胀以釜底抽薪的影响。由此将中国的通胀变成了通缩。这一次显然有所不同。这一次促成CPI高企因而通胀威胁上升的因素,几乎全部源自国内。因为国外尚未出现明显的通胀迹象。
通胀威胁:置宏观政策于两难境地
客观地来说,两个价格指数的上升因而通货膨胀威胁降临原本是预料中的事儿,但出乎各方预料的,显然是其来得太快太猛!由于来的快而猛,实际上已经将宏观经济政策置于某种两难境地。两难实际上显现在两个层面上:一个是宏观政策立场,主要是货币政策立场。按理说,如此高的PPI以及快速上升的CPI,都预示着到了抽紧货币政策的时机了,然而令各方尤其是决策层作难的是,国内经济刚刚恢复预期的高增长,尚未形成增长惯性。世界经济也刚刚露出复苏的曙光,但希腊危机、美国高失业等现象意味着其复苏的基础还很脆弱,这个时候如若贸然抽紧货币政策,可能危及刚刚恢复的经济高增长,使此前的系列政策努力前功尽弃。由此置宏观政策基调于左右为难的境地。
另一个层面的两难无疑要数政策工具取舍了。说具体点,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尤其是在两大工具即储备金比率和利率工具之间,央行取舍处在两难境地。一般认为,在货币政策三大工具中,利率工具弹性最大,公开市场活动弹性其次,储备金比率最小,而政策工具对微观经济主体伤害的程度,则与其弹性呈正比。就是说,利率手段对微观经济主体的伤害最小,储备金比率伤害最大。就中国目前物价水平来看,2.7%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超过商业银行1年期储蓄存款利率(2.25%),或者说存款的收益已经是负的了。正常情况下该加息了。然而令各方犯难的显然在于,加息不仅会引致国际“热钱”涌入,因而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进而损害中国出口竞争力。而且更要命的是,加息还会加大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融资成本,最终加大财政负担。目前看来,货币当局最乐意采用的政策工具,当属储备金比率了。即使动用利率手段,也将非常谨慎,即使加息,幅度也将很小,不会高于25个基点。
应对通胀威胁,出路何在?
然而在我看来,就目前亦步亦趋的通胀威胁来判断,即使现在就提高储备金比率,对于遏制PPI上升也不一定奏效。这里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一轮价格指数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与2008年那次不同。那一次是“输入式”的,即国际原油、原材料价格大涨输入中国。这一次则不然,这一次主要是内生的。最重要的内生并非消费需求拉动的,而是投资需求拉动的。历时一年多时间的大力度刺激政策,主要刺激起了投资高涨,而各种投资中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花钱最多,加上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垄断性行业的巨额投资,不仅遏止了一些原本过剩行业的价格下跌,促其触底回升,而且还拉动了国际铁矿石及战略性资源价格上涨。客观地来分析,恰是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所促成的庞大的基本建设摊子,在“撬动”PPI上升。而CPI的高企,多半系PPI上升传导效应。说的更明确些,此次PPI上升属于投资需求拉动型的,而CPI上升则带有成本推动型特征,因为消费需求本身的上升幅度并不算大。
客观地来分析,这一轮价格指数上升的主因,与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有些相像,带有政府计划扩张——基本建设铺摊子的“链条效应”特征。如若留意到这一特征,则不难推断,这一次要防通胀,若沿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即单纯动用货币政策而不用计划或曰行政的法子,尤其是管一下政府乱花钱这个口子,将是难以奏效的!当然这仅属个人所见!
【文章受版权法保护,可以转载,但须注明作者及来源,不标出处的拷贝行为等同偷窃!】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