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2010年第2期
主持人:史建
主
主持人语
周
榕
主持人语
去年11月底,在北京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与城市规划理论家保罗·索莱里和荷兰前卫建筑师群体MVRDV的联展“立体城市:未来中国”如期展出。索莱里的参展作品,是以他的生态建筑实验之城阿科桑底为语境的简约线性城市设计;MVRDV的参展作品,则是巨大的立体城市模型“中国山”。
论坛由我主持,嘉宾为对此议题有兴趣的建筑师、艺术家、科学家和学者。为了先在观念上统合这场跨界交流,我预先写了一篇提要式的小文,将讨论引向“未来城市与乌托邦”,意思是“在超速城市化的中国,在面临更多新的问题和有更多新的诉求的时代,则最有可能将由高层建筑复合组群构成的、具有某种‘未来主义’特质的立体城市梦想实现”。后来在电话里,我给这篇小文起的名字是“可见的乌托邦”,但是开幕时拿到册子,却误印为“可建的乌托邦”—— 一字之差,将我对索莱里和MVRDV式乌托邦幻想的无限敬佩和有限认同,变成了无比坚定的认同。好在还有“新观察”,我可以将论坛上未及展开和深入的论题,约请评论家和建筑师在这里做充分陈述。
作为对现实保持清醒认识和批判态度的学者,周榕的文章既充满诗意地回忆了多年前他的阿科桑底的“朝圣之旅”,也充满激情地揭示和批判了乌托邦及其在中国的历程。在他看来,未来城市是今日之城市的自然的延伸,而非由预设的乌托邦的强力回逆的塑造,他认为:“对于中国城市当下所面临的社会溃败与文化涣散,乌托邦发展模式莫辞其咎。”
建筑师史文倩和李虎对未来城市、生态城市和乌托邦的想象、表达与建构,理性而又不乏激情;相对而言,前者偏于参展作品和设计理念的表述,后者着力于营造实验的陈述。
具有未来设计倾向的青年建筑师马岩松,则在质疑理性乌托邦的同时,希冀“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等和信任”,在他看来,“未来城市应该能体现出人类最高的精神境界”。
本辑文章分别从批判和建构的角度,深化了“未来城市与乌托邦”这一富于挑战性的议题。作为研究者,我对这一议题,就像对北京的“爱恨交加”,既迷恋其卓绝的想象力,又质疑其诡异的营造力。
“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迷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却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这样的时刻使我感到,历史总是喜欢开怀大笑的。”最近一直在读小说,对米兰·昆德拉《玩笑》的序中的这句话,印象深刻。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