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既要尊重人,又有尊重市场


 

王攀

这次教改,是继医改之后的大动作。举国关注。教育部在纲要里,罗列了从学前到学后(继续教育)所有教育环节的设想,并从体制和机制上进行了具体调整。通篇纲要,透着尊重人,尊重教育规律的理念。振兴教育的恳切,相比医改征求意见稿的社会氛围,人们的期待多于质疑。

如果概要地审视这次教改纲要,除了尊重人,尊重教育规律之外,教育经费投入要达到GDP4%的占比,以及未提教育产业化,应该是最让人印象深刻。这三点都是必要的,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提及中西教育的差别,一个学者的说法颇有深意。在英语里,人的天分是gift这个单词,而这个单词,带有“礼物”的意思;教育是educate这个单词,这个单词包含“引出”的意思,因此西方的教育强调个人天性的发展。而在中国,生命是父母给的,“教”这个字是由“孝”和“文”组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决定子女发展的过程,在中国文化里,考高分和未来的前途就成了教育的内容。中国教育,其实就是这种教育理解的放大。

教育经费投入要实现GDP4%的占比。这是一个“奋斗”了“很多年”的目标。现在终于要实现了。不知道这是一种被动的实现,还是主动的实现。

我很奇怪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吝啬。教育,无论是大学教育,还是大学之前的教育,都为地方集中着精英人才、创新力量、发展动力,为什么政府就认识不到这一点,不仅不为学校投入,还要去把学校视作挣钱的工具呢?这个4%的目标,我并没有廉价的激动和高兴,因为,如果各级政府认识不到教育和学校的价值,那么4%就没有可持续的动力。

教育产业化,在几年前,民间声讨事实上的教育产业化的时候,教育部就表示没有提过教育产业化,这次教改,强调不会教育产业化。我也旗帜鲜明地反对教育产业化,但反对教育产业化,不代表排斥市场对教育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由政府的政策决定,但政府在教育中扮演的,一是要守住教育公平的底线,二是提供适合教育发展的条件,其中也包括吸纳市场的力量。

良好的教育,是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择校,“以钱择校”总比“以权择校”好些;而“以钱择校”,只要通过税收进行补偿和回报,利用好这样的市场现象,也未必不好。再比如教授治校、学术治校,也不排斥市场,学校治理方式的转变,将吸引着市场力量;社会对大学的捐赠,不可能任由政府和大学随便支配,最终还要靠市场运作,来保证这些捐赠用到合理之处,甚至这些捐赠要以更好的市场方式维持运营。等等。

举这样的例子,是在提醒教改在市场认识上切莫走向了反面。教育产业化绝对要反对,但不能否认市场对教育的功效。可目前,中国教育的市场力量并没有显现,或者是一种畸形的显现。记得王旭明说,教育部民办教育司只有几个人,与负责公办教育的人财物相比,实在相去甚远。这次教改,如何用好市场这一块儿,仍是一个大课题。

医改、教改、房改,是中国老百姓万众瞩目的三件大事。在上一轮的医改、教改、房改“基本不成功”的情况下,医改已经开始另起炉灶,这次教改也是大动手术,接下来则是房改了。教改是在中间,相比医改,开局良好,至少有个比医改好的社会氛围,期待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