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母语就是保家卫国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就拿我们的母语来说吧,改革开放已以来,就有些人往里掺杂些不伦不类的东西,后来,有些人在教学中越来越不重视语文,到现在,就连自主招生考试也不考语文了。
关于语文的重要性,论述的人太多了,看看网上、新闻媒体上,有识之士奔走呼号,呼吁国人重视语文。都德小说《最后一课》已经给了世人以警醒,当年侵华日军逼迫中国孩子不准学汉语只准学日语的血淋淋的教训也只不过刚刚过去了60几年而已。就拿现在来说吧,我国的文化产业收入只占GDP的1%,日韩美等发达国家占到10%,这说明我们在这方面人才很缺乏,再说,文学奖也是诺贝尔奖项之一。难道我们在感叹泱泱大国无人摘取理科诺贝尔奖桂冠的同时,不也应该看到文学诺贝尔奖我国也至始至终无人问津吗?语文学科也需要偏才怪才,当年的朱自清、钱钟书,如果按现在的自主招生政策,断然进不了大学,当代的一些青年作家,我们不也应该给机会让他去深造吗?
我国的语文,其重要性还不尽于此。有人误以为那些发达国家都不重视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其实这是大错而特错的。很多发达国家对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一靠宗教,二靠诚信制度,三靠法律。西方国家让基督教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军队,其对人的约束与教化力量可想而知。宗教在世界很多国家的思想教育体系中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而我国不存在这种情况。我国的诚信制度尚未健全。我国的思想教育靠的是政治和语文学科。其中政治学科教育力度并不理想,所以,在我国,语文课不仅要授业、解惑,而且要传道,更重要的是塑魂。如果说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的话,那它就是授业、解惑、传道、塑魂的工具。仅仅把语文看成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化、语言文学,都是不够的。我们的老祖宗早有定论:文以载道。倘若有人打着“减负”的幌子,堂而皇之地把比任何一个学科都重要的语文打入了冷宫,显然有违于教育的终极目标。至于那些什么“语文容易掌握,不用下太大功夫”的论调,其是非曲直也是不辩自明。那些大学毕业还不会说普通话、找工作时因母语不过关而影响就业的现象就是最好的说明。
另外,从中国古代历史看,汉语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我国古代只有语文一门学科,并无其它学科,但是经济和科学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只是到了清代康熙帝,由于怕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传到中国民间而给其统治带来麻烦,就采取了妄自尊大的锁国政策,以后历代沿袭,才导致国运不昌,被列强所欺辱。
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别的学科不重要,而是告诉人们,减负也不能忽视了语文。
当下,很多仁人志士已经在为保卫汉语而奔走。日前,31位上海市政协委员联合签署一份提案,指出部分上海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不考语文是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驰的(据天天新报)。中央电视台新闻1+1还专门录制了节目,提出质疑,讲了很多道理,在此不再赘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强国博友傅振国 发表“汉语保卫战”系列博文,得到了广大网友支持。傅振国把自己博文和与网友的留言发给教育部、国家语委等相关部门,受到教育部领导的重视与肯定。近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亲自给傅振国打电话表示感谢,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郝平,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也打来电话表示感谢,并邀请傅振国前往国家语委座谈。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也许有人会质疑:“保护母语”与“保家卫国”有什么关系?稍有一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上少数反华排华势力亡我之心一直不死,目前势头很劲,除了军事包围,还有政治干扰、经济干扰,“8.9”动乱后,我党已经发现了和平演变的苗头,遗憾的是,20年来,“和平演变”一词已逐渐被人们淡忘。如果我们失去了汉语,“和平演变”恐怕就有了可钻的空子。但愿这是耸人听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母语就是保家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