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评估成品油定价机制 运行细则面临调整
文/王秀强
“国家发改委正在对成品油价格机制运行效果做评估,将根据国内市场运行情况对定价机制细则做出调整。”在3月19日由金银岛网交所举办的“2010年中国石油市场形势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主任助理、副研究员姜鑫民说。
中国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始于1998年,历经十二年之久,成品油价格完全市场化仍不明朗。“个人认为,成品油完全市场化并没有明确的时间点。待市场主体相对多元化、竞争比较充分,成品油价格市场化便水到渠成。”姜鑫民说。
发改委定价机制评估显示,一年来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频率明显加快,成品油市场基本保持稳定。2009年1月1日至今,国内成品油价格先后8次调整,其中5次上调,3次下调,价格调整频率之高为历年之最。反观过去三年时间,06年价格调整2次,07年2次,08年3次。
但是,囤油套利、政府市场均衡任务繁重、油价改革难以一步到位等问题也显现出来。“政府部门是价格市场化的积极推动者,但需要平衡的利益主体太多。石油产业具有竞争性、基础性的双重属性,近中期内价格完全放开并不现实。市场化是价格改革的方向,积极稳妥、稳步推进则是我们的改革路线。”姜鑫民说。
机制透明引发囤油套利
“‘4%+22天’的定价机制提高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但囤油套利的行为也随之放大。”姜鑫民说。
一旦涨价预期出现,社会贸易商便会低进高抛成品油资源。这一行为使中石油、中石化时常面临较大经营压力。当贸易商大量购入资源时,炼厂资源供不应求;反之当贸易商大量抛售时,炼厂则会出现大范围憋罐。
以2009年5月下旬为例,此时国内涨价预期异常强烈,社会单位大规模囤油。6月1日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格1000元/吨,库存集中释放,导致6月份消费量偏低,与2008年同期相比异常减少,成品油市场出现较大波动。
“社会经营单位成为成品油消费的第二个窗口。2009年社会成品油库容规模占全国库容的45%,具备一定的市场操纵能力。”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市场营销所高级工程师丁少恒说。
以库容为1000万立方米的油库为例,单次油品储存能力为800万吨,而我国单月成品油消费在2000万吨左右,足以为成品油消费带来影响。
“在调价之前,社会经营单位可以随时调整零售价格。而中石油、中石化的价格调整需要层层审批,不能与之同幅度调整。由于竞争的加剧,加油站开始走油品、便利店、汽车服务、快餐等多元化的产业相结合的模式。”丁少恒分析。
“只要有市场存在,投机便不可避免。”姜鑫民说,对于投机,国家完全可以去监管和控制,可以采用统计的方法测算油品被囤积数量多少,采取价格手段调节资源供应。如果资源被大量囤积,发改委可以选择不调价,促使资源投向市场。但是这一监督过程将带来管理成本的大幅提高,谁来监管、如何监管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正因为投机行为的出现,调整价格规则的呼声频频出现。
姜鑫民告诉记者,对于调价期限上,存在截然相反的两派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调价期限过长,调价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建议每10个工作日就可以调价;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保持22天不变,或适当延长期限。
对于调价所参考的国际原油变化幅度,部分人认为调整幅度偏小。“如果22个工作日过后,国际原油价格移动平均变化率超过8%,国家应该怎么调?4%变化幅度偏低,可以参考10%的国际原油变化率,使调整的频率降低。”
“‘4%’这一变化幅度是根据历史数据测算而来。通过分析历史上油价变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程度,将4%选为调整的临界值。如果变动太大,那么油价的调整将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姜鑫民说。
炼厂获利 加工能力升级
“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总体有利于石油石化发展,保证了炼厂利润。国内油价只有盯住国际原油价格变化,并与之保持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就能保证炼厂利润。定价机制改革之前,炼厂的日子不好过。”姜鑫民说。
以2008年7月为例,国际原油处于140美元/桶的高位,每吨原油价格已经超过7000元,不计算炼厂储运成本、生产成本、能耗物耗和管理费用等,7000元已经高于柴油的出厂价格。“炼油企业炼得越多,亏损越大。”
在保证炼油利润的基础上,国内炼油能力正在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石油规划总院提供的数据,2009年国内新增3700万吨/年一次加工能力,是2008年新增能力的2倍。这其中,包括中海油惠州炼厂(1200万吨/年)、中石化福建炼油一体化项目(800万吨/年)、中石化天津石化一体化项目(800万吨/年)、中石油独山子石化(由600万吨/年扩建到1000万吨/年)、兵器工业部所属华锦集团新建500万吨/年炼油装置。
伴随着,炼油加工能力的扩大,由此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与此同时,新机制实施一年来,地炼开工积极性也明显提升,全年平均开工率达到40%以上。2009年全年地炼原料加工量同比增长32%,汽柴油产量1840万吨,同比增加54%以上。
特别是在石油资源宽松的环境下,民营石油企业的日子明显好转起来。“在新机制实施之前,市场资源紧张,多数地炼开工率严重不足,只有选择代加工作为维持生存的手段。过去的一年,地炼和社会经营单位的经营状况出现好转。”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秘书长马莉告诉记者。
“油源问题在当前的宽松的市场环境下暂时被掩藏起来,如果市场重回紧张的局面,那么地炼仍将面临无油可炼的困境。油源问题,单靠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就能解决么?”马莉说。
“我们有能力应对高油价”
新的定价机制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每桶高于130美元时,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者少提。
定价机制明确国际油价每桶80~130美元和130美元以上两种管制情况。但是,在上述两个几个区间内价格政策表述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细节。
首先,两种管制情况下油价的调整频率、调整依据等都无详细规定。每桶130美元以上时国内油价“不提”或“少提”如何区别、国际油价在80~130美元区间时国内价格调整周期和标准等都未予以明确。
其次,两种情况下的价格管制都是以牺牲国内成品油生产企业的利润来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避免生产企业由于利润减少甚至亏损而减少供应、并因此导致“油荒”现象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办法》中对此缺乏有效方法。一旦进入管制后,价格是否调整又可能变成供应商和价格管理部门的一种博弈。
另外,新机制规定的国际油价超过每桶130美元后的财税补贴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也都有待进一步明确。
随着油价的攀升,成品油定价机制将做出什么样的调整和跟进?
姜鑫民说:“当前国际油价仍然维持在80美元/桶左右,我们还有一定的缓冲时间。上述区间内的政策我们正在抓紧研究。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应对油价波动的能力在提升,即便国际油价到了80美元/桶以上,我们仍可从容应对。成品油价格机制的制定根本目的在于使生产和消费均衡,如果油价在130美元/桶的高位,政府必将给中石油、中石化以适当补贴。”
“从历史经验来看,我们已经具备应对高油价的能力和水平。不用担心油价在80美元/桶以上时,我们没有能力去应对。”姜鑫民说。
发改委评估成品油定价机制 运行细则面临调整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