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价格功能的开发
众所周知,价格的本来功能是基于商品价值的评估由供求关系达成交易数据的一种标识。但从置投系数CIP=(0,4]可知,房价相当于人均工资3倍的假设成立,即是说房价等于造价和土地价格,由房屋造价开发商利润、征地和补贴“三农”的费用、补充社保税费三部分组成。由于房价具有基于购买力价的三个BP/3结构,因而控制房价高于一般商品的剩余价格(两个BP/3)具有调节“三大”差距,进而建设和谐社会改善民生,预防经济危机的功能。这是因为置投系数CIP是基于平衡城镇居民与乡村农民间利益关系推导出来的。
综上创新后的房地产价格理论可开发出如下具体功能:
5.1房价与工资三倍关系的意义
由CIP=(0,4],BP =CIP×Wa 可知,BP =3×Wa和BP =BP/3+BP/3+BP/3=3×BP/3 =3×Wa是正确的。3在(0,4]内表明房屋均价略等于人均月收入的三倍是有道理的,也表明个人收入除了工资外,还有社会提供的福利即基础生存部分。基础生存部分由房地产价格功能反馈BP/3而来。适度高房价能够推动GDP高增长、以土地收益补偿农村农业农民和补充社保经费,进而缩小收入差距过大。GDP增长又为工资水平的提高奠定物质基础。
5.2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功能和基本功能
由BP = 3×BP/3知,房地产价格等于造价与开发商利润,加充实社保缩小贫富差距的税费,再加补贴“三农”补偿土地出让的费用。因此,依据CIP=(0,4]使用BP=3×BP/3可赋予房地产价格缩小“三大”差距的功能。事实上,CIP依据平衡工农城乡二大群体利益推出,通过宏调使BP/3补贴“三农”补偿土地转让,BP/3充实社保缩小贫富差距。可见,消除工农城乡差距是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功能,缩小“三大”差距是房地产价格的基本功能。
从人类整体上理解人权,即科技生产力由人类共创,科技生产力产生的剩余价值应由人类共有共享,则政府应保证城镇居民以岗位为生,乡村农民以土地为生。虽然优先受惠科技发展经济的城镇、郊区的单位土地产出率较高,即科技发展了,城镇土地含金量也随之增高,随之土地上的建筑物价格及租金必然上涨。但整体而言,科技生产力发展标志着整个国家或地区平均土地产出率提高。基于土地不可再生不可分割全民共享的事实,科技生产力发展标志着整个国家或地区单位土地产出率提高,因而随着科技发展人类进步单位土地产出率越来越高的特性,征用农村土地的补偿也应同步提高。
基于人类科技进步带来的GDP高增长应由全民共享,本文考量如何消除城乡工农差距平衡二大群体利益。第一,城镇土地高产出率和工业品高定价产生的利润,应通过农副产品物价上调或者财政对乡村农民补贴发生转移;第二,城市化进程使得土地上的建筑物价格上涨后的利润经二次分配后应流入社会保险和农村农民腰包,即将房价三分之一用于征地补偿,即地价,又三分之一用于充实社保体系,缩小贫富贫富差距,剩下三分之一就是房屋造价(不包括地价)和开发商利润;第三,国家项目征地本身是公共基础消费,只须支付征地补偿。图1中BP(房价)=Wa(月均工资)×CIP公式恰好在城乡工农差距的鸿沟线上,本文就是要从CIP入手消除工农、城乡差距,即通过调节房价平衡图1中的“工资/GDP”与“土地收益/征地补偿”关系。
总之,房价、GDP、工资应成正比,房价由房屋造价开发商利润、征地费用、补充社保税费三部分组成,因而控制房价具调节“三大”差距、预防贫富悬殊引发的经济危机功能。
5.3遵循房价、GDP/工资同步增长关系以稳定房价让更多人买房
在贫富悬殊状况下,即使占多数的劳动者工资低下,靠资本获取丰厚收入的富有人群仍能抬高人平收入,根据BP(房价)=Wa(月均工资)×CIP,房价仍居高不下。所以现行中国,一方面呼喊房价高,多数人买不起房;另一方面,房价飞涨。可见,CIP透示了贫富状况反映了购买力,比恩格尔系、基尼系数更科学,即CIP反映了房价是购买力价。这样一来,购买力极高的富有人群就能支持其亲属和关系人通过购买行为垄断拥有黄金地段的房产。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只要富有人群占1%,就是一个多亿人口的富人国。人是擅长发挥合作效应的智慧动物,也是群居动物。合作与集会就会有中心,而这种中心总是为数不多的,否则集合中心效果就不会如人意。这样稀少的中心才能叫做黄金地段。一方面是上亿的富人国,一方面是稀少的黄金地段。因而占领房市山顶的总是少数富人,也就是说,城镇房屋,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房屋,远不够富人群体购置。所以有学者说,富人购房穷人租房。
由于房价、GDP、工资成正比关系,三者理应同步增长。三者的同步增长就必然要求政府随着科技生产力驱动GDP增长,通过提高劳动工资降低资本收益来缩小收入差距抑制贫富悬殊,进而控制房市“山顶”高度扩大城市面积,在房屋均价变化不大(稳定房价)情况下,让更多的人能够买得起城镇房产。
5.4房价的基本功能会启动工资自提升机制
当工资低房价高时,房地产价格发挥宏调功能,即补贴“三农”改善农民生活,农民就会安心家乡谋划农业发展;而充实社保缩小贫富差距,劳动者就会以歇工行动要求增加工资。这时城镇企业就会出现招工难,于是用人单位就会被迫提高工资和福利吸引劳动者,接着减少开支降低成本,通过产业升级,最终走上科学管理的道路。
降低资本收益提高劳动收益有利于扩大国民消费,以安居为主体和标志的规模消费才能大幅度改善民生。假如国民收入按大约5:3:2比例以消费金币符形式分配给劳动者、国家、企业家,并全部用于消费[2],则可以实现抓消费促生产的效果,在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才素质提高和产业升级的基础上保持GDP增长。
5.5遵循物价齐步走律在稳定房价中调整物价结构
根据物价齐步走规律,随着科技生产力发展,在币符含金量不变(适度贬值保持资金流量足够大,有利于发挥资金的流动和使用功能,极大地释放人的能力欲望)情况下,只允许房价上涨和稳定,不允许大幅回落。因为人类社会进化发展过程就是人类能力欲望放大过程,表现为科技生产力发展,土地产出率不断提高,从而允许适度高房价提高本国资源价值。如果人的能力欲望是币符抽象物(称为阴流子),则充货(如人民币)适当膨胀,能够释放人民身上的更多能力欲望。这本身就是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改善民生。
当然,中国的高房价要接受CIP=(0,4]的限制。房价一旦大于工资的4倍,即超出了(0,4]区间,也不要急于降低房价,而是要先稳定房价窄幅波动一段时间,在调整物价结构中调高物价整体水平。这样既遵循了社会发展伴随着人类能力欲望放大、货币适度贬值、物价水平适度提高、科技生产力发展和土地产出率同步提高的规律,更能维持GDP随着科技生产力发展的正常增长,保护金融系统安全,在经济发展中提居民收入改善民生,在房价增长中缩小“三大”差距建设和谐社会。
5.6房价的合理性判定方法
由CIP建立的房价调控公式揭示了2007年前的房价飙升同GDP十多年高速增长累积相关,但2007年后超万元房价由垄断炒作形成。各地房价是否合理,由当地居民人平工资乘以3就可大体判断出。BP = CIP×Wa正是快速判定房价趋势的原理公式。
5.6.1精算公式的建立应用
房价调控精算公式为BP=24 yWa×(1-R)÷A÷ζ。 其一,房价可预测吗?由房价调控公式可见房价有许多变量可以调控,自然就可预测。BP = CIP×Wa恰是判定房价趋势的速算公式。其二,国际上流行房价为工资三倍的经验公式有道理吗?在中国,万元
5.6.2房价速算公式的确立和应用
近年来,全国上下议论房价,观点状况无异于瞎子摸象。BP = 3Wa公式的确立能帮助政府和老百姓快速判断房价的合理价位,从而作出各自的部署和安排。根据房价可确定每平方米房屋月租B r = BP×r,(r高于同期存款利率而不高于同期贷款水平)。CIP和人均月收入是理论测算房价的两个因素,房租水平则是反映房地产供求状况的市价因素,租金高表明地段好。CIP解释了房价呈山体布局,中国房市崇山峻岭的(现行政策条件下)最高峰为人平工资的4倍。这就给出了房价的上限,即判断房价合理性的数据标准。
5.7 从CIP调节房价入手调控宏观经济
基于平衡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和以岗位为生的工人利益关系创建了房价调控公式。式中CIP=(0,4]表明,房价可在(0,4]区间内调控,衣食住行中的“安居”关系到民生大计和造城运动,不可完全市场化,要求政府从房价BP = 3×BP/3入手调控整个宏观经济。
广义经济内涵是以生产劳动实现消费体系,狭隘经济内涵是实现衣食住行用。从衣食住行用看,衣食温饱解决后,住行小康就是经济建设面临的问题。前十年的改革开放,衣食温饱问题已得到解决。现处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住行小康就是经济建设面临的头等大事。住与房地产相关,行与汽车生产、路桥建设相关,反映在城际间构筑物流网络。这必然是在交通网格中布局安居花园,点缀广场、场馆、景点、工业区、经贸区、文娱区、教育科研区……乃造城运动之势。造城运动中唯楼市是人人都得参与而不能回避的,故房地产问题是牵一而动全社会的热点难点,是经济发展龙头。作为龙头,房价趋势无疑是牵涉小康目标和GDP稳步增长的关键,因而宏调一定意义上是调控房地产均价。那么,房价是完全由市场决定还是由政府参与市场调控呢?房价调控公式包涵着宏观调控的方方面面,目标是刺激消费实现高超消费。房价调控公式的建立表明,房价不仅可以调控而且可从调控CIP入手调控宏观经济。房价、GDP、工资应成正比,控制房价具调节“三大”差距、预防经济危机的功能。大力发展经济,实行高超消费,恢复保持绿色GDP、劳动工资、房价三者间的自然平衡关系并使之协调发展应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向。
5.8房价的BP/3结构具有平抑“三大”差距消除经济危机的功能
CIP是关于置业投资能力的系数。房价BP依据CIP建立,具基于购买力的三个BP/3结构,无疑具缩小贫富差距平抑购买力的功能。BP公式表达了基于土地特性平抑“三大”差距的思想,遵循房价沿成本价随供求关系波动,下限是价值,上限是购买力。
基于CIP调控城镇居民与乡村农民间利益关系原理,在调整公平、质量效益和GDP关系中,以土地为切入点,将BP分解成三个BP/3,以平衡城乡工农利益、抑制贫富差距实现主体公平。贫富差距控制住了,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就被抑制了。因此,在衣食住行用中抓住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的关键:安居,可将消除经济危机同平衡工农城乡利益、抑制贫富悬殊、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处理,以建立预防和消除经济危机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