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投的政府之手


  重庆城投的政府之手

  这又是概况重庆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的报道,我觉得六点值得注意:

  1、重庆的国资已经成为政府的“第三财政”——大部分城市的市级财政来自预算内、预算外收入,而重庆市政府的很多职能由城投公司承担,国企与城市发展、政府工作紧密联系,涉及领域包括基础设施、社会职能、危旧房改造,不一而足。

  2、政府全力推动、以土地捆绑项目,以及强劲的信贷支持下,重庆国资在资本金匮乏的情况下发展强劲。截至2009年9月底,重庆市属重点国资总资产9390亿元,净资产2443亿元,负债率从原来的80%-90%下降到60%。在全国的排名,也从第19位升到第4位。

  3、 在资本金不足时,投融资板块通过5大注入(国债、土地、存量资产、规费、税收)完成了从静态、零散的国有资产到动态的、整合的信用资产,即把资产变为资本,再运用土地和金融杠杆(信贷、担保等)去放大。

  4、   总结其核心理念,就是“资产变资本”“时间换空间”。 重庆国资委的一位官员称:“要找到市场上还没运转起来的东西,让他运转起来;第二要找到运转的平台,把这两个事情做好,资本就会从小到大”。 重庆以“8大城投”引领的地方政府平台投融资模式,可供政府最大限度地组合各种资源,其核心理念就是“资产变资本”“时间换空间”

  5、一般理论界、观察家认为,重庆市是把政府当作企业运作,政府占有很多资源,包括土地等垄断资源,金融资源中,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及国企占有80%以上的银行贷款,这客观上对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在银行中的融资份额挤占。也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兑效应。

  正如重庆水投副总经理陈方明直言:“一般是企业资本金撬动项目贷款,而我们是以贷款撬动项目资本金的落实。即通过争取政策和资源向银行申请贷款先投入水利项目建设,然后在未来若干年通过财政每年拨入的财政资金还款后再转为项目资本金,所以我们的资本金是动态的,真正转换成资本金需要时间”。国家开发银行有关人士称,类似于重庆水投的项目为政府投资的准公共产品。投融资体制改革后,由政府主导的投融资平台来承担,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税收、土地收益,政府用未来收益填补贷款。银行则先期进入,给政府平台贷款。而这一点,民营企业很难做到。

  6、重庆投融资平台如何还本付息?

  这是银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据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披露: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不含票据)约为7.2万亿元,其中2009年净新增约3万亿元。多个地方开始卖地还债。(3月17日 《中国证券报》)重庆投融资平台总负债不详,报道称,重庆高速公路建设成本高,回收期长,不少公路项目连贷款利息都难以偿还。

  从现有的30个项目、近千亿元资产中剥离出约150亿元优质资产(即盈利的公路)成立一个新的融资平台(重庆高速公路投资有限公司),因为公司发债后的负债率将超过70%,融资能力减弱,而重庆高速700亿元贷款的利息必须通过持续融资来偿还。重庆高速董事长李祖伟称,“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经济状况差,修公路更多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交通条件。中央应该加大投资”。李祖伟称。基础设施有超前性,未来会有收益,因此只要当下资金链不断,银行就有意愿贷款。目前,重庆高速的负债率达到69%,负债近700亿元,仅利息就超过30亿元,超过每年的通行费收入,每年现金流缺口达20亿元,因而整体而言远不具备融资能力。

  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而言,土地是最重要、定价也最为微妙的资源。 2002年重庆开始土地储备,2003年成立了重庆城市投资建设公司(下称重庆城投)、重庆水投、重庆高速、地产集团等“8大城投”公司,除了地产集团,其他7家承担融资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职能。“8大城投”几乎家家都有至少数万亩的土地储备——或是政府以土地注资,或是以土地抵押贷款,且以未来土地出让收益偿还。这些离变现尚十分遥远的土地,事实上是一种朦胧的承诺,支撑着各家城投公司反向融资,“以时间换空间”。

  这种“土地捆绑项目”的模式逐年解决了以前年度市政基础设施筹措资金的还款问题,筹措了在建项目资金,以滚动建设、滚动储备和滚动还款方式保持资金链的发展。不过,其难题在于,土地资源未必能满足年度投资量的需求。为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仅重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1家5年间必须确保不低于4.5万亩土地的整治变现,每年获得农地转用9000亩的指标,每亩的增值收益达到50多万元才能弥补资金缺口。但重庆全市每年的土地指标只有15万亩,经营性用地只有2、3万亩。

  “7.2万亿负债”地方政府怎么还

  国务院:四措施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发展

  国务院: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电信能源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