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规范化的最高境界


 
“标准化”作为一个学术词汇可能被工业学所最早使用,综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出版社出版)和《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京华出版社出版)的相关释义,原指一国或一国生产管理部门为了适应科学发展和合理组织生产而对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检验方法、名词术语等进行统一规定并加以推广、普及和运用的做法。如今,“标准化”作为一个被宽泛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已日愈受到包刮政府行政管理及公共服务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借鉴、运用。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所形成的一些成见,对“标准化”的相关问题试作一些非专业的自由思考,现陈述如下,期与交流。
一、“标准化”内涵解读
(一)“标准”,即科学的普遍适用的衡量某一事物(行为及其结果)的准则或预期目标;“化”,缀于“标准”之后,当为动词,应包含两层意思,即普遍推行某种既定的标准或普遍达到某种预期的标准。因此,我认为:标准化应分为过程标准化和结果标准化两种,过程标准化是手段,结果标准化是目标或目的;没有过程就不会有结果,不使用某种手段就难以达到某种目的,过程标准化较之结果标准化更为值得关注和研究。
(二)那么,什么是过程标准化呢?笔者的理解是:在一定范围内对群体的共性行为或工作性质相同的单位的同一工作事项或同一工作行为及其结果的品质、效能、作用及影响等要素指标用同一(统一)衡量准则来评判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叫过程标准化。我们通常所讲的标准化应为过程标准化。
二、“标准化”与“规范化”的区别及联系
我认为,“标准化”和“规范化”同属管理工作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用语,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谈到“标准化”,就无法回避“规范化”,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作清晰的梳理和明确的交代。
(一)两者区别:一是受认程度不同。标准化之“标准”一般被广泛认同或被行政(行业)管理高层认为可在全部区域(全行业或全系统)内适用,而规范化之“规范”一般是某单位自行制订的只适应自身情况的管理标准,其价值系统并不一定为外界或同行们所接受,通行性较小。二是所受行政干预的程度不同。标准化之“标准”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一经发布就必须共同遵守执行(执行有时可能是一种被动的执行),而规范化之“规范”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东西,自主性较大。三是在时空表现形态上有所不同。在时间上,标准化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而规范化的阶段性较为明显;在空间上,标准化适用更大的范围,而规范化可以是某一单位。
(二)两者联系:规范化是标准化的基础,没有规范化就没有标准化。譬如,在规范化理念影响下所逐渐形成的统一的岗位设置、统一的职责要求、统一的工作评价体系以及广大员工的规范化意识等,客观上为标准化的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依托条件。标准化是被提升了的规范化,是规范化的最高境界。规范化较为粗略,标准化将更为精准;规范化关注的是过程的“能”和“不能”,标准化不仅关注过程的“能”和“不能”,更关注结果的“是”与“非”;规范化是“小家碧玉”,标准化有“大家风范”。
三、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必要前提
(一)必须有明确的实施范围。这个范围一般应是由多个性质相同的单位组成的系统或某一行政区划内的同一行业,单个单位的自行规范行为不应称为标准化。
(二)必须有明确的实施项目。这个项目就是标准化的载体或者说是标准化所要管理的事项或行为,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是既定范围内大家共有的。
(三)必须有明确的实施准则。对指定的事项或行为及其结果均逐一制定出管理规则与评判标准,且这一准则已被大家认可接受一般又不被随意更改变动。离开上述三条中的任何一条标准化都将无从谈起。
四、实施“标准化”(管理)积极意义分析
(一)对内,即对于实施标准化管理主体自身,主要是可以统一对事物或行为的认知标准和评判标准,整合内部工作要素与管理资源,在全体工作人员当中形成良好的规范意识和行为习惯,进一步强化工作管理力度,增强工作约束力,提高工作执行力和工作效率。
(二)对外,主要是可以凸显实施主体的价值追求、文化特征与鲜明形象,搭建与他人友好、便捷进行交流、沟通、合作的平台,提升对外交往能力(包括服务能力等),节约交往成本等等。
五、实施“标准化”(管理)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宣讲等多种形式,使标准化的实施意义、目标、目的等价值理念得到管理人员及多数工作人员的理解与认同,为标准化的实施奠定思想基础。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和基础性的工作。
(二)要确认统一标准。要反复调研、论证、听证,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可行性、简便性、开放性与前瞻性,使标准化的实施真正具有意义和生命。
(三)要严肃实施纪律。确保标准化持续、有效实施。
(四)要跟踪实施效果。确保标准化科学、健康实施。
 
————————————
注:本文刊载于二○○六年第一期《税收调研》、二○○六年第三期《九江党刊》、二○○六年五月三十日的九江税务网(国税外网),并入选中央党校理论前沿杂志社大型丛书《走进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