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通货膨胀关键在于“度”的把握


  2009年3月5日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温总理在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照我看来,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两难可谓难中之难。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比较强调要“保增长”,更担心的是通缩问题。现在看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增长固然“诚可贵”,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却不能够不佳限制地“价更高”,只能够适度上升。实际上,抑制通货膨胀关键就是在于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度”。

  应当看到,抑制通货膨胀一直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着眼点。过去,我们对控制物价水平的“定调”也就是提出一个明确的指标。我看了一下温总理在前年和去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2008年的“定调”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而2009年的“定调”则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4%左右”。不过,在本次全国人大会议上,温总理除了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还特别强调了之所以这样提物价涨幅目标的背景,这就是综合考虑了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效应、国内货币信贷增长的滞后影响以及居民的承受能力,并为资源环境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留有一定空间。具体来看,这些因素对2010年物价水平的“锚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于综合考虑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来说,这个应该“必须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7%。在物价涨幅如此低的同比基数与相对较高的环比基数之上,对于2010年来说,即使环比价格有微弱增长,都也可能带来居民消费价格较大的同比上涨幅度。况且,2009年生产价格对消费价格的牵制力在2010年很可能会消失,甚至也可能成为对2010年消费价格上涨的助推力。据统计,2009年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4%,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6.7%,生活资料价格下降1.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9%。农产品生产价格下降2.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5%。

  二是对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效应来说,这个应该“可以有”。从2010年以来国际商品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来看,国际上权威的路透社商品价格指数在1月份同比上涨24.3%。其中,1月份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价格同比上涨110.4%,伦敦金属交易所精铜价格同比上涨61.6%。我最近还看到这样的消息,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和力拓及巴西淡水河谷三大铁矿石供应商拟联合对中国出口铁矿石涨价50%。作为当今世界大宗商品进口大国,中国在石油、有色金属、铁矿石等大宗资源性商品方面度低进口的依存度较高,因而不可能将国际市场上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完全拒之门外。然而,也不应当照单全收。毕竟,作为全世界的进口大户,中国还是应当在大宗商品进口贸易商有一定话语权。实际上,只要整顿好进口秩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也可能被压缩在最小限度。

  三是对于国内货币信贷增长的滞后影响来说,这个应该“适当有”。应当看到,2009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东部地区投资95653亿元,比上年增长23.0%;中部地区投资49846亿元,增长35.8%;西部地区投资49662亿元,增长38.1%。事实上,如此大幅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扩大内需关系密切,而且其中也不乏振兴中西部经济增长的因素,因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应当看到,多上项目总要多花钱,而多花钱也不可避免加大货币信贷增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物价上涨压力。《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09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比上年末增长27.7%合32.4%,而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8万亿元,增长11.8%。同期,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0.0万亿元,增加9.6万亿元。不过,还是有必要区分一下哪些是应当花的钱,哪些是不应当花的钱。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钱花的不冤枉,而物价上涨的也能够不冤枉。

  四是从居民的承受能力来看,这个应该“谨慎有”。物价水平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对于老百姓来说,处理好物价问题,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进程。无论何时,物价的上涨幅度不能够脱离普通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否则,老百姓就会“骂娘”,政府部门的威信就也可能受到影响。可是,理顺各项价格也是一件大事情,总不能老百姓只要反对就止步了。有理由相信,只要将道理与老百姓讲清楚,老百姓也会理解的。为此,应当要充分尊重老百姓的意见,看一看老百姓为什么反对。在调整关系到想切身利益的商品与服务价格过程中,不能够总让老百姓的意见“被代表”。当然,什么叫谨慎,也要有个说法。从2009年来看,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实际增长9.8%。我认为,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幅度一定要低于老百姓可支配收入的上涨幅度,特别是低收入老百姓的生活成本。

  五是从为资源环境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留有空间来看,这个应该“充分有”。现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理顺各种价格关系任重道远。在这种情况下,理顺各种价格关系应当是一个共赢结局,而不应当是一个零和结局或者一个负和结局。为此,一定要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在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加大力度推动资源环境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显然,居民的承受能力、翘尾因素、传导效应、滞后影响以及推动资源环境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方面就要涉及到更多专业性问题,这在以往的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报告中并不多见。虽然做起来有难度,不过,在抑制通货膨胀过程中只要注重“度”的把握,就不会在调控宏观经济过程中有大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