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朔的书想到父亲


 父亲----记忆中一个高大的黑色影子
                                  赵波  

   看完《致女儿书》、《和我们的女儿谈话》,很喜欢,并且很有感触.
   也许,如他所说,这是两本写给女人看的书,细腻,柔弱,袒露出很多内心的真实.
也许是因为有所针对的叙说对象,他放下了很多保护的外壳.
   要了解一个作家真正的内心,只有通过他的文字.特别是一个对于王朔这样一位
天生为写作而生的作家来说,他的真实已经不习惯让任何人全面看到,文字却还是
能让他解开心结,揭开那些岁月中已经结痂的往事,他通过文字自我疗伤和疏理,同
时,也让他人在他的伤口面前找到自己困惑和受伤之处.
    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总是比别人更敏感地会受到伤害,这是一种宿命,因为天意
需要他们提前代大众寻找到一点精神解药,在大多数人尚在茫然无知中时,他们已
经九死一生.
    在书中王朔多次说到他和父母的对抗,看了让人心疼.
    我不是五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可是,我看到和体会的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中国
的传统家庭,普遍的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表达爱,孩子从小就和父母有隔膜,我生在七
十年代,可也是在缺少父爱的情况下成长,父亲年轻时用酗酒表现压抑和暴力,等到
女儿早早离开家庭而出外闯荡后,再回到家,他已经用凋零的老态来给孩子看.所以
,我看王朔书中写到那种无法沟通的两代人之间的东西,就会特别伤感.
    童年有阴影的人,长大的过程中再怎样一次又一次努力伪装坚强,伪装阳光,比
别人花双倍的力气去强装欢笑,其实,还是徒然的,我们还是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无
法完全地相信别人.即使明白应该如何如何,可是也没法完全做到.
     父母当然没错,我父亲喝酒和偶尔暴力都有他当时的原因,王朔的父母当时的
状态也造成他们无法给予孩子合适的关爱.这些过分敏感和脆弱的孩子,要的感情
可能比一般孩子多,他们总也得不到满足,时间长了,失望多了,他们索性不要了,给
也不要了.可是,给孩子内心投下的阴影却是无法修补的,一生最后的道路过完若寻
根溯源,相信都可以找到当时的答案.
     找到问题,依然无法解决问题.
     即使修补,也已经晚了.
     我到现在还在避免见到父亲,甚至这么多年,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叫过他一声父
亲.这个在酒后会背诵高尔基普希金文章的人,我真的不知道如何面对他,他的苍老.
     他没有给我力量教会我面对这个世界,直到现在我面对世界的很多问题依然只
懂得逃避.我不怪他,却无能为力. 只有阅读使我发现,纵然病态,依然不是一个孤独
的存在.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