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大旱背后的经济原因及其对策


       西南地区的百年一遇的大旱灾已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受灾人口6130.6万人,饮水困难人口1807.1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72.4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绝收面积111.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

    西南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灾与西南一些省份不顾环境追求经济效益有关。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很差。

    例如西双版纳基诺山至勐养的山区里开垦的橡胶园,仅存留下的一点点森林可以让人想象原来的模样。由于森林被砍伐烧尽,是种橡胶的重要工序,土壤要深挖重翻,把烧得黑漆漆的大地彻底清除,橡胶种上以后,除灭再次生长出来的其他植物,只留取橡胶树单一物种。橡胶林已经成了西双版纳的标志性植物,景洪通往任何一个方向的公路两旁,从阳坡到阴坡,从箐沟到山顶,一眼望去的植物全是如同士兵一般排列整齐的橡胶林。然而,在几十年前,这些长满橡胶林的土地却是另外一种绿色,那绿色来自生长了千万年的热带雨林。地理信息系统监测表明,大规模的橡胶种植已经影响了这个地方的气候,10年内平均温度升高了零点四到零点五度。以前这个地方雾很浓、很多,现在雾日比以往减少很多,据说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已经减少了30%。

    例如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种植“抽水机”桉树林。2003年8月,在云南昆明国际交易会上,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招商引资前所未有地签进了一个“大单”———亚洲最大的造纸企业印尼金光集团,向文山协议投资2.92亿美元,新建550万亩速生丰产原料林基地——极尾桉和尾叶桉两种桉树。桉树持水保土效果和自我更新能力最差,不能靠种子自然繁殖,并对异地的原生物种有极大排抑性,对环境不友好。由于桉树大面积连片种植,导致土地贫瘠,导致原生物种衰减、退化等严重的生态危机,形成“绿色荒漠化”。中国林业科学院专家考察发现,种植桉树的地方地力退化严重,桉树林令“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

    从云南西双版纳州农业局公布的数据看,西南大旱又导致西双版纳橡胶受灾面积55.6万亩(橡胶受灾是指有可能减产或者推迟割胶),成灾面积5.61万亩(成灾意味着橡胶基本绝收或枯死)。其中,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农场干胶产量减少约500吨,每吨按2万元计算,损失达1000万元。另外由于西双版纳土质是黏土,长期大旱会导致土壤失去黏性沙化,橡胶树是高大乔木,如果突遇大雨,橡胶树可能会倾覆翻根,这是大旱灾带来的另一潜在风险。

    因此,西南地区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导致大旱,大旱导致橡胶林和桉树林受灾。我们在解决当前西南地区大旱危机时,建议:一,积极寻找新水源,解决当前饮水问题;二,适当砍伐一部分橡胶林和桉树林,国家和地方政府适当拨资金大面积恢复原生态林和人工种植森林,务必快速高效。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04年美国国防部曾委托一家公司所做的一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秘密报告”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如果干旱10年,我国经济后果不堪设想。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应大力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看电子书和电子报纸从而减少种植桉树林,使用木质材料从而减少种植橡胶,等等。三,全国各地支援灾区建设和解决饮水难问题,从而发扬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光荣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