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产业竞赛的发令枪声响起后,起跑战略与战术决定了竞争者能否在比赛中占据领先位置甚至是能否取得最终胜利。如何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明确智能电网的战略地位,从科技领域加强自主创新信心和能力,从市场角度形成多赢商业模式,从国际视野进行国家间的巧博弈,已经到了必须了然于胸的时候。
为此,2月26日,本刊特别邀请了宏观经济、国际关系、电力技术等方面的资深专家学者,举行了《能源评论》智能电网主题学术沙龙。我国能源战略权威—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能源科技自主创新代表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国际关系专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袁鹏,以及能源经济领域活跃学者—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管清友博士等热情参与,对未来中国电网发展路径进行探讨。他们就“智能电网”的概念、实践、收益、功能,及其在中国能源战略中的角色进行热烈讨论和冷静分析。
以下为我发言的三个提要观点
我们必须考虑经济周期的问题。智能电网提出有投资拉动经济的考虑,以后当中国进入繁荣期,应该抑制投资的时候,智能电网投资怎么办?这个需要考虑,因为“智能电网”投资肯定是长期的。
智能电网的规划,从经济学讲都是生产者主权,把消费者放在被动地位,接受厂商的供应和价格。但是一种盈利的商业模式消费者必须有充分的选择。因此考虑消费者选择非常重要。
智能电网战略是国家能源战略和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电网公司是这一战略的具体实施者和主要实施者。国家电网的标准极有可能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但智能电网的投资涉及多个行业并带有公共性,不可能由一家公司来做,这种性质的投资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协调相关部门进行细致的投资规划、技术规划和融资规划,不能操之过急。
与会者详细发言请看《能源评论》上的全文电子版:
http://www.indaa.com.cn/zz/nypl/201003/201003/t20100319_302651.html
http://www.indaa.com.cn/zz/nypl/201003/201003/t20100319_302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