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九三学社提交的提案认为,劳动者报酬比例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的52.3%。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
据悉,这份文件发端于2004年,在2007年至2009年间前后举行了6次征求意见讨论会,却始终也未能与公众见面。多次参与收入新政征求意见的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表示,收入分配改革牵涉到各种利益的博弈,这是其迟迟未出台的最大原因。据介绍,该收入新政版本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增加对低收入居民的扶持;三是提高工资性收入;四是通过税收手段主要是个人税收来调节收入分配。其中,个税调整的一个最大突破就是确定了一个方向:个人所得税将按照家庭为主体征收。而接近国家发改委消息人士3月21日否认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被国务院打回修改的报道。
个人看来,提高劳动者报酬是国际大势所趋,更是保持社会安定与和谐的必要条件,否则就会让中国的政体蒙羞。不要说跟美德英法这类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与日本、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之类的国家相比都说不过去,所以关键是在这里还需要细分。
因为广义上讲,谁都是劳动者,但每个劳动者的生存状态有天壤之别,比如城市劳动者与农村劳动者,国营体系中的劳动者与民营体系中的劳动者;公务系统的劳动者与非公务系统的劳动者,国营企业的领导者与民营企业的创业者之间,都有很大的区别。
每个人都有提高劳动报酬比率的需求,关键是看哪一方的更迫切一些,那些已经踏上小康的道路,已经丰衣足食,上有自己的房子遮风避雨,下有公务车甚至私家车代步的,吃国家俸禄的人,涨不涨的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而那些生存在惨淡状态下的房奴、医奴、学奴,甚至抛家舍业,忍受超时工作并以蚁族状态蜗居的人,那些收入水平难以赶上物价上涨速度所形成的压力的人,那些朝不保夕,甚至用倒贴血汗钱去得到工作机会的人,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民众,才是报酬比例最迫切地需要提高的人。
只有那些底层民众,才是支撑政权与社会安定的决定性力量。针对劳动者进行细分,这才是调整分配比例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