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五卷第一部分(一)
第一章:价值(1)
题记:
因此,,我们可以宣布,“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我们已经可以宣布“劳动创造价值”时代的终结。
劳动并不能创造价值,而是生命创造了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人已经变成了植物人,我们还要想方设法地挽留他。他已经完全不能劳动,如果“劳动创造价值”的说法是对的,那留他还有什么用呢?正是“生命创造价值”让我们最终明白,留住生命,就留住了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百岁的老人过世了,我们仍会哭泣!
这就是为什么,在汶川大地震时,温家宝总理会说,“只要有一线生的希望,我们就必须尽百倍的努力!”
唐黔
200809210014
所谓常识,和经典一样,就是那些几乎每个人都会不假思索地提到,但却很少有人真的能够说得清清楚楚的东西。
——焦建(《一个国家的常识》,《南方都市报》2009年3月22日BII21版)。
正文
“价值”的正确的定义是什么?也就是说,什么是价值?
当代人的价值概念状况
我们有必要先对当代人的“价值”定义状况进行考察。
以下资料来源于百度的一篇博客: 《价值的概念》(资料来源: “用心品世界”的博客http://hi.baidu.com/%CC%BD%D4%B4/blog/item/4b4a610932ccc3af2fddd4c4.html):
价值的概念众说绘杂,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在社会科学中,几乎所有学科都要讨论价值,都要对价值进行研究.这也可以作为价值概念滥用的一个解释.
《剑桥哲学辞典》简单地将价值界定为某物之所值.这一界定虽然过于宽泛,但也易为我们所接受.如果不深入讨论的话,这个界定堪称得上经典.由美国人杰克·普拉诺等著的《政治学分析辞典》中将价值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界定,“值得希求的或美好的事物的概念,或是值得希求的或美好的事物本身。因此,价值反映的是每个人所需求的东西:目标、爱好、希求的或美好的事物本身。价值反映的是每个人所需求的东西:目标、爱好、希求的最终地位,或者反应的是人们心中关于美好的和正确事物的观念,以及人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想要”做什么的观念。价值是内在的、主观的概念,它所提出的是道德的、伦理的、美学的和个人喜好的标准。”
在我国理论界,价值界定的模式大体有四──“实体说”、“属性说”、“关系说”和“意义说”。所谓“实体说”的基本意思是将价值等同于价值物本身;所谓“属性说”是认为价值事物的某种属性,最主要的是事物的“有用性”。“关系说”则是以人的主体需要为纽带说明价值的一种价值界定方式。“意义说”认为价值就是事物向主体呈现的意义。
(网友:小毛毛丫对上述的简化如下:)
价值界定为某物之所值。
值得希求的或美好的事物本身(每个人)。
价值提出了标准。(内在、主动、应该)
实体说:物本身等于价值。
属性说:物的属性,主要是物的有用性。
关系说:被需要使得有价值。
意义说:物对于主体(主要是人)的意义。
值得希求的或美好的事物本身(每个人)。
价值提出了标准。(内在、主动、应该)
实体说:物本身等于价值。
属性说:物的属性,主要是物的有用性。
关系说:被需要使得有价值。
意义说:物对于主体(主要是人)的意义。
(引文完)
上面这篇介绍是一篇网络博文,在我们现在的网络文化状况里,网络博文的可信度不是十分高的。但我还是在这里引用了它,因为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这篇博文的内容是很切合实际的。它十分清楚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到现在为止,“价值”的概念,在人类的大脑中还是一个没有最终定论的、存在争议的东西。这让我们产生一种很强烈的感觉:人类很滑稽。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着这个概念:价值,比如,人生价值、事物的价值、劳动价值、股票价值、价值观、价值理论等等,可一旦我们要深入分析它,却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这正好比上面我们所引用的焦建所说的“常识”,难道就是因为“价值”是人类的常识,所以我们可以任意地使用它,而不必对它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吗?
我们觉得,这不符合人类文明的宗旨。人类的文明告诉我们的一条定律是,如果我们要使用一个知识,我们首先得弄明白它。如果我们对一个知识不清不楚,却在各种不同的地方广泛地使用,我们能保证我们的使用都正确吗?恐怕没有人能够保证。
这让我们想起,在林林种种的经济学中,在我们无时无刻不谈论价值的背景下,我们现在已经有了非常丰富同时也是非常详细的各种经济理论。可为什么我们总摆脱不了一个恶魔: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我们的影响呢?是不是正是因为我们疏忽了对“价值”这个概念的正确把握呢?
好吧,那我们就从“常识”入手,再来看一下“价值”。
人们在“常识”下使用的“价值”,通常都会有一个规范,无论这个规范是否正确,它必须存在,否则,人们就不可能广泛地接受这个“常识”。那么,这个规范在哪里呢?在现在仍然被使用着的汉语词典里。词典,是人类对自己在语言文字当中所使用的词语的一个概括。它是既成的语言文字规范的一个记录。因此,我们进入到《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第五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第658页:
“价值:名词。1,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于生产这一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不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东西,如空气,即使对人们有使用价值,也不具有价值。2,用途或积极作用。如。。。探讨人生的价值。”
看得出来,概念1是一个典型的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它所使用的完全是《资本论》第一至三卷里面使用的语言。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53页,马克思说:“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但是,同是在这一段的开头,我们看到,马克思先生也说了:“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
单就上面这段叙述里,我们已经明显地发现一个问题:马克思先生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之间是混淆的。他先从“使用价值的量”分析,进而以“价值量”为结果。(关于“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之间混淆的这一点,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就有许多地方很明显地体现出来,我们在这里列举的只是例子之一)。因此,《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1,在其理论基础内本身就存在矛盾。
然后,我们再深入到《资本论》第一卷当中,去看一下马克思先生的另外一些与商品的价值相关的叙述。比如,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也是第53页,页底:“总之,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
在这里,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马克思先生在这一段话里面的叙述,所有的“价值”一词,我们都可以用另外一个词——“价格”来代替:
“总之,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格就越小(低)。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格就越大(高)”。
有趣的地方在于,用“价格”将“价值”替换之后,我们大家发现,它一点都不影响按照原文逻辑来叙述的正确性,而且,这个叙述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100%吻合。比如,一块工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表,卖30元,而一块瑞士的手工表,卖3000元。
我们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实验:如果我们将《资本论》第一卷里面的“使用价值”用“价值”替代,而将“价值”用“价格”或“成本”替代,我们会发现同样的效果。以上面提到的那一段为例:
“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
我们将里面的相关的词换掉,就变成如下:
“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价值的价格量(或成本量)。。。。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格量(或成本量)。一种商品的价格量(或成本量)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量(或成本量)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
仔细思考一下上面这段被我们加工过的话,并把它和我们现在的社会生产的实践相比较,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它非常正确,与我们现实的状况无比吻合。
于是,在我2008年看《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一节的时候,我在我的笔记中说:
(马克思先生):
1,将商品的“价值”与“价格”相混淆。
2,对事物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在论述中混淆不清。
另外,在200806040152《<资本论>第一至三卷的阅读与思索(二)》 里,我做了如下笔记:
“····在这其中,我首先需要放弃“使用价值”这个概念。因为,在政治经济学的叙述中,我发现,出现了“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等一组概念,而这一组概念之间存在着模糊和交叉,甚至歧义,这对正确的分析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我的初步感觉,在政治经济学中许多流派的产生,非常有可能就是我们在使用着一些存在模糊和交叉的定义而产生的。特别是在“剩余价值的存在与否”、“剥削与非剥削”、“是劳动决定价值还是需求决定价值”等这些只可能存在一个唯一正确答案的方面,大家竟然争论不休,而这种争论不休,我认为不是在道理上存在两重性,而是他们在各自的论述中使用的基础概念,名称上听起来一样,实际上却各有各的表述和认同范围,于是在各自的结论里,就产生了非常大的歧义。这种现象,正象广东人常说的那样,“鸡同鸭讲眼碌碌”····”
基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判定,《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价值:名词。1,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这个定义是有问题的。而且,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价值并非只是“商品”所特有的东西,只讨论“商品”里的价值,因此会得出“价值···就是劳动”这样的判定。而这个判定,使生活中的“价值”与经济学中的“价值”就变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而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标的,正是生活本身,这就注定了“价值···就是劳动”这一判定的最终错误。
《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2:“2,用途或积极作用。”
这个定义的确隐隐约约地让我们看到了“价值”的真身,但是却太过于虚幻,无法让人们去准确把握。更不可能在经济领域的量化方面起到什么帮助的作用。
那么,“价值”的正确定义应该是什么呢?
正确的价值定义
现在,我们就直奔主题,先来解决价值的正确定义。
首先,价值的根本定义:
我们说:
一种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另一种事物的某种需要的可能性,我们称之为“价值”(Value)。
简单说,即:事物的有用性(Posibility of Use),就是事物的价值。而事物的有用的量,就是价值量。
这是“价值”在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定义。因为,在物质世界里,所有的东西,物质、生命、现象、思维,都可以被称为事物。因此,物的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可能性,即是该物的价值。
这里,首先产生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事物会产生需要呢?
一只玻璃球,如果它静止在宇宙中的某一点上,这一点处于完全的真空状态,不运动,也不旋转,也不发光,也不吸收光。什么也不做。它能产生什么需要吗?
我们认为是没有的。想不出它能产生什么需要。
但是,如果它发生1mm的位移,情况就不同了:
首先,它要发生位移,必需有动力。于是产生动力需求。
其次,它要发生位移,必须先有足够它移动的至少1mm的空间。于是产生空间需求。
再次,它发生位移,总有一个方向性,于是产生方向需求
。。。。。。等等。
于是,我们发现,运动,是使物质产生需求的一个基本条件。
而实际上,什么是运动呢?物质为什么会运动呢?运动产生什么后果呢?
这一系列的问题,会把大家引导到一个事实面前:
运动产生生命。生命的最基本的、最小的构成元素,就是物质最小微粒的运动。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留到《生命的产生过程》一书里再进行详细的探讨。在这里,我们暂时不做深入的叙述。我们只需要把握住一个基本点:
物质之所以能产生需求,是因为产生需求的物质都包含了一个最基本的特征:生命元素,即运动。
我们在《资本论·第五卷》第一、二部分中需要集中解决的,是人类的经济现象中的规律问题,因此,在这里,我们不太多纠缠于运动及价值的原始定义,而直接进入价值的高级定义,即价值在生命世界,特别是在人类世界里的标准定义:
在生命世界里,价值的标准定义:
一个事物,因为生命的需求而产生的,能满足生命的某一种需求的可能性,即称为该事物的“价值”!
在上面的这个定义当中,我们需要注意几点:
一,物质世界中的事物,包括一切物体、动作、事件或现象,包括精神世界中的一切思维,以及这些思维的有形或无形的产品等等。生命的某一种需求,指生命在其存在、延续(即新陈代谢)、或发展进化等等过程中产生的任何一种需求。
二:价值,因为生命的需求才得以存在。
我们在上面简单地说明了,事物之所以能产生需求,是因为,产生需求的事物,都具有一个基本的特性,即具有了最基本的生命元素:运动。因此,需求的产生,注定了与生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而根据上面的定义,我们知道,事物,如果不被生命需求,就没有价值。因此,生命,是价值的唯一的缔造者。同时,也是价值的唯一的消耗者。而人类的生命则决定、创造和消耗人类的一切价值。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一吨黄金,如果将它放到我的名下,我不说您也知道,我会因为大家赋予它的价值而成为大大的富翁。但如果将它放到没有生命的火星上,它甚至连“黄金”都不是,充其量不过是一堆物质。对人类而言,等于不存在。
所以,我们可以将不包含地球和太阳系在内的银河系的任何一部分送给某个乞丐,那样, 他将拥有比地球上任何人都多的金银铜铁锡铅和宝石,但是他却只能继续讨饭度日。因为我们送他的那些东西对他的生命毫无用处!
因此,价值,因为生命的存在而存在,同时也因为生命的不存在而不存在,更伴随着生命的消失而消失。
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说,从哲学的角度,生命, 以价值为生。
(这里强调“哲学的角度”, 是和物理学相区别而言的。从物理学的角度,薛定谔说,“生命以负熵为生”。唐黔个人认为,从物理学的角度讲,“生命以负熵为生”这一说法目前还缺乏本质科学的论证支持。(关于什么是“本质科学”, 请参照《生命的产生过程》中的具体说明)。能证明生命是否以负熵为生的唯一的方法,应该是去“准确地描述出自然界的第一个生命产生的过程”。而这,在今天的人类还暂时没人能做到。)
正确理解“价值,因为生命的需求才得以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是我们在日常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正确地分析市场需求数量和种类的切入点。
三:请留意,在这里,我们特别注明了,“价值”是一种可能性。
这里,我们首先需要说明什么是“可能性”。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第五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第772页:
可能: 可以实现的,能成为事实的。
可能性:(也称“可能”),能成为事实的属性。
根据上面的定义,我们现在知道,可能性,是事物的一种逻辑状态的存在。它体现的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本身。“能成为事实的属性”,说明“可能性”只存在于“这个事实被变成现实”之前。一旦可能性变成现实,“可能性”就不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存在的事实。
因此,事物的价值只存在于事物实现其价值之前。一旦事物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它的价值就消失了,不管实现了价值之后的事物仍然以它原来的形式存在,或者以新的形式存在。如果这个实现了价值之后的事物仍然有用,那么,有用的也只是它的新的价值,而不可能再是原来的价值。
请大家一定要留意,对这一点的理解非常关键,它是我们正确理解生命、价值、劳动、货币和事物(含商品在内)这五者之间的关系的一个根本的立足点。这一点理解不透彻,就无法分清价值、劳动和货币。这是目前我们许多经济学思想存在的一个通病。而且,我们在现在的经济世界中总是挥拂不去经济危机的阴魂,与我们对这一点认识和把握的清醒程度是因与果的关系。
另外,我们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正如我们在上面提到的,在此之前的许多经济学著作中,普遍使用着“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三个概念。现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使用价值”这个概念与“价值”的概念本身是重叠的,因此,在我们自此以后的使用中,不应该再继续使用“使用价值”这个词,以便为我们提高思维的效率排除不必要的认识障碍。至于“交换价值”,其实人们谈论的并不是事物的价值,而是劳动和货币本身,因此也是会被大家慢慢地遗忘的。我们在第二章“劳动”及第三章“货币”中将做更详细的解释。
接下来,我们继续深入地全面分析价值是如何产生的,价值有什么特性,价值的度量单位,以及价值是如何实现的等方面的问题。
200809212230初稿
200909282340第一次修改
200910062229第二次修改
200910262253第三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