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
温家宝在国务院23日召开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水平,使预算更加详细、明确、具体,让广大群众能看得懂,了解政府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他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将于近期作出专门规定,要认真抓好落实。(3月29日《京华时报》)
政府预算和官员财产是“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批评政府”的两个关键。可现在的问题是,政府预算老百姓看得见却看不懂,官员财产老百姓看得懂却看不见。
对于老百姓看不懂政府预算,很多主管财政的官员认为,政府预算专业性比较强,老百姓看不懂是正常的,甚至拿出爱因斯坦“相对论”类比。如今,温家宝这番话算是对这些声音的回应。在温家宝看来,解决老百姓预算看不懂的问题,主要不是提高老百姓的专业素质,而是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水平,把政府预算做得更加详细、明确、具体。
看得见的看不懂,看得懂的看不见。官员财产情况,这是一个不需要专业知识就能看得懂的内容,也是反腐的一个重点。但尽管老百姓对官员财产公开呼声很高,可官员财产报告始终不对社会开放。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的报告,还仅仅限于内部掌握。换句话说,老百姓是看不见的。这时候就是“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内容”,这种内部监督能够产生多大威力,并不让人乐观。
官员财产情况为何不向社会公开?像预算那样找个“专业性过强”借口不够恰当,怎么办呢?一些负责监察的官员开始祭出了“情况复杂”大旗,认为一些经济成分较多的地区,官员家庭财产收入来源多元化,公开财产不容易分清哪些属于正当收入、哪些属于不正当收入;认为目前官员配偶、子女从事职业不同,公开财产无法分清哪些是官员本人收入、哪些是官员家人收入;更有甚者,有官员无知的反问,为什么老百姓不先公开自己的财产;等等。
我们似乎不能推出“因为预算看不懂,所以才让你看见;因为官员财产看得懂,所以才不让你看见,由此为监督政府、批评政府设置障碍”的结论。但政府预算看得见却看不懂,官员财产看得懂却看不见的事实,则明显是没有“创造条件让民众监督政府、批评政府”。
作为政府总理,温家宝要求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水平,使预算更加详细、明确、具体,可以视为在预算监督上解决老百姓看得见却看不懂的问题;作为政府总理,温家宝要求国务院近期出台规定,要“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内容”,可以视为对官员的监督进一步强化。
不过,官员财产情况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看不见,这也是中国官员容易腐败的症结所在。民众的问题是,在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内容扩容的同时,能否让公众看得见呢?
http://news.sina.com.cn/c/2010-03-29/0156199590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