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温哥华冬奥会的闭幕式上,有一个小丑服装的电工蹦蹦跳跳的出场,几番敲打之后接好一根电缆,插好电源,一根冰柱缓缓升起,火炬手点燃了圣火,观众对此报以友善的笑声和掌声,这也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奥运会在闭幕式上点火。为什么会有这个环节的安排呢?看过冬奥会开幕式的人都知道,在开幕式的点火仪式上原计划是四根冰柱做的火炬柱在场内升起,但由于电缆故障,只升起了三根,有一根卡了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失误。然而这个缺憾主办方将其保留到最后用这种幽默的恶搞方式一气化解,让这根冰柱和大部队会师,在闭幕式上终于升起四根冰柱,把曾经的尴尬轻松溶掉,令人好感度倍争。本是一个失误的环节这一转化反而让温哥华冬奥会的品牌更深入人心。这样的恶搞是高明的有智慧,有勇气。所以说恶搞并不等同于诋毁与低俗,高层次的恶搞能营造商标品牌的亲和力与娱乐度。以此拉近消费者与品牌的距离,把弱势变优势,化被动为主动。
最近看到商标品牌论坛(http://bbs.gbicom.cn)上一篇文章,《恶搞我?求之不得!》更加深了对恶搞这一商标品牌推广方式的思索。笔者以为,想用恶搞来宣传自己的商标品牌,这样的恶搞必须是有内涵的,必须要有低姿态和容纳度。而做为恶搞作品的创作者必须明嘹大众的心态,知道最新的娱乐动向,具备嘲讽时事的能力。并要具备这样一种娱乐精神。不迷信权威,不束缚于条框。但要相信公益和真理。可以犀利与刻薄,但本质上必须保持善良。拒绝无端的嘲笑讽刺,拒绝盗版和侵权。不人身攻击,不侵犯知识产权,在法律允许的条框里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作。
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切实的让《无极》火了一把,如果陈导没有大动干戈,加以对该作品的引导是完全可以达到双赢的,陈导一怒,胡戈名声大震。纵观商标品牌界,通过恶搞来宣传自己的商标大都是世界级的品牌。苹果、Intel、Nokia这些品牌对恶搞求之不得。连奥巴马竞选的时候,也是依靠网友的大量恶搞短篇传播自己的。
选择恶搞一是降低了大品牌或名人高高在上的姿态,拉近了与普通民众间的距离,显得更具亲和力和人性化。二是恶搞的内容通常都与时下流行的娱乐信息相关,网友们看到之后更乐于传播。这种主动的了解与广泛传播,令商标品牌的宣传越来越火。笔者以为,闲置商标的宣传也可以采用恶搞方式来进行,闲置商标因为并未使用,更需要加大其宣传力度,而越多的人知道,其卖出的可能性就更大。恶搞要风行,内容是关键,以好的内容为核心,才能让恶搞的商标更具影响力和传播力,这个,需要各位策划同仁们更多的思考与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