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大厦不应当是北京的标志


               帝国大厦不应当是北京的标志

                         文/马跃成 

     在今年北京市的两会上,有两个主题最招眼球,一个是各区争夺地标建筑异常热烈,一个是世界城市的概念喷薄而出。
     这两个东西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分也分不开的。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最典型的代表。
     为什么北京的目标不建中国城市,而非要建世界城市?北京自己的问题解决好了吗?北京周边的问题解决好了吗?
     我知道,北京荣登全国三大万亿GDP的榜单,其中有河北省在基础、资源、环境、安全等多方面的贡献。但是环北京贫困带,这些年没有能够与北京一起起飞。
     我们讲结构调整是今年的重头戏,东西部的结构需要调整,北京与河北周边的结构也应当调整。显然,如果北京继续鹤立鸡群、盲目自大,这个区域间的结构问题就会更加严重。给未来的北京造成更大的困难。
     北京先不要建世界诚市,先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和周边的问题,比什么都好,也是北京长久稳定发展的基础。基础好了、稳定了,才能建设起高楼大厦,反之在沙滩上,在垃圾堆里建不起来高楼大厦。
     其实,北京按照自己的道路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的道路发展,就自然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大都市。
     建点高楼就是世界城市了,建点西式的莫名其妙的地标性建筑就是世界城市了。故宫、天坛、人民大会堂就不是世界城市了?不是有句老话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盲目的跟着人家的屁股后面跑有啥意思?跟着跟着人家把淘汰的东西都当成垃圾扔了,我们还当成宝贝抢回来呢。就是邯郸学步,也学不会呀。
     比如,人家建新房子,也把几百年的老房子都留下来没动。而我们却为了建点新房子,就把古城当成危房成片成片的给拆了。
     四合院拆了,建成楼房就是世界城市了?但是那些世界各地来的人有多少是本着楼房来北京的,人家更在乎的恰恰就是我们拆掉的四合院呀。
     昨天,2010年世界城市建设国际论坛开幕,北京市政府要掀起世界城市概念新高潮。论坛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认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须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时,要打造世界城市应建设类似纽约帝国大厦式的地标。
     帝国大厦,把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在一个月内就升级了好几倍。其实,帝国大厦早已不是世界之最了,也早已不是世界大都市的标志了。当前,更能代表世界建筑奇迹的是迪拜的哈里法塔。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想在龙永图后不久,就会有人提出,建帝国大厦不能代表北京世界城市的形象,应当建设一个比迪拜的哈里法塔更高、更大、更宏伟的北京哈里发塔。这才显的北京是一个大国首都和世界城市的气派。
     目前,和世界任何一个城市来比较,北京的高楼大厦、城市规模都有的一比。最近这几年,人家那些发达国家还建摩天大楼吗?是不是调查一下,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这些典型的世界城市这几年加到一块建的高楼有没有北京的多,有没有北京的高?
     目前世界上都在低碳,中国虽然只有世界10%左右的GDP却制造了世界一半的碳排放。而摩天大楼是最最不节能的建筑,并且还有很多的难题,就像被大火烧过的央视新楼,着火没法救,过火后,拆拆不得,修修不得,就像一座悲剧的纪念碑在那里立着。
     北京和那些发达的世界城市比起来,不缺少高楼,缺少的是文明、和谐、卫生、交通、环境、福利等等。
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之前,能不能先把北京的垃圾问题解决了,先不要让北京被垃圾包围好不好,先把那些违章建筑拆掉好不好?不要老是拆老房子。让仅有的几条胡同也透亮起来好不好?
     把北京从里到外来个大扫除好不好?不要总是干些面子工程,而藏污纳垢的问题总是越积越深。
     为北京人、为来北京的外地人、外国人创造一个干净、卫生、文明的大都市,让人民的脸上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让人们的行为规范都像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样子,这个城市即使没有帝国大厦,也是一个人见人爱的世界城市。
     反之,如果一边是摩天大楼,灯红酒绿。一边是拥挤的公交车站和找不到家门的弱势群体,这个城市就怎么也难以和世界城市画上等号。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