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二)
王先金 编著
第十一章 “飞虎英雄”陈纳德
抗日英雄杨靖宇 (5)
陈纳德告别中国
陈纳德、陈香梅告别中国
1945年2月魏德迈回到华盛顿制定中国的反攻计划。马歇尔告诉魏德迈说陈纳德对史迪威不忠诚,并说他将不再为陈纳德提供晋升的机会和勋章。4月魏德迈返回中国后,陈纳德知道了这一切,魏德迈带回的计划意味着陈纳德军事生活的结束。魏德迈对陈纳德说:“我无法知道马歇尔对你的评价是否正确,但自从和你一起工作以来,我没有看到什么东西能支持马歇尔的观点。”陈纳德说:“我愿意接受这个考验。”魏德迈说:“就整体而言,这些指责都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你不必耿耿于怀。”
按照魏德迈从美国带来的计划,斯特拉迈耶从印度加尔各答2400人的司令部中带着2000人,浩浩荡荡来到重庆建立了空军司令部,他是魏德迈的空军顾问。他将指挥由缅甸来的第十航空队和十四航空队、中国空军司令部、中美飞行联队和中国的空军组成的庞大部队。蒋介石曾两次给陈纳德空军的指挥权,但都被美国陆军部拒绝,罗斯福总统批准陈纳德在中国空军任参谋长已有两年多。
魏德迈让陈纳德任满三年中国空军指挥官的生涯。7月6日在美国空军到达中国三周年之后两天,魏德迈才颁布了5月1日的命令,让斯特拉迈耶回到了重庆,第十和第十四航空队进行了调防。
7月8日,八年前的这一天,陈纳德开始了在中国的军旅生涯。八年后的今天,陈纳德写信给魏德迈,要求解除他的职务,第二次退出军界。马歇尔早就要撤掉陈纳德了。第十航空队只是把一个新的司令部搬到了中国,他们所使用的部队是第十四航空队的部分飞机。
日军大举北撤。5月份,东部的机场已经撤空。随着日本的战败,陈纳德在中国的使命也就结束了。在离开中国之前只有一件事可做,就是骚扰后撤的日军。在胜利来临之际,他心底涌起一种渴望,他是多么想饱尝一下多年苦战之后那胜利的滋味。马歇尔和阿诺德加快实施他们掌管军队的计划。陈纳德将被禁止参加具有历史意义的的日本投降的庆典,他知道自己到了该走的时候了。
马歇尔让陈纳德以“健康原因”的理由退役。消息传到华盛顿,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众多的报社记者、参议员和评论家,要求知道陈纳德在胜利前夕退役的真正原因。陆军部只好用些花言巧语来搪塞公众。
陈纳德开始了告别中国的旅行。不久前,他飞越日军占领区会见薛岳将军。薛岳仍然试图获得足够的武器来发动反攻,打击流窜于赣江流域的日军。这次陈纳德见到他时对他讲,所有在华西的美军打算重新布防,他将不会再得到援助。当陈纳德准备离开时,薛岳陪陈纳德从他的司令部出来走了很长一段山路,来到飞机旁。他们还有很多话想说。陈纳德上飞机前,从身上解下一条老式的腰带送给薛岳。薛岳立即将他系在腰间,泪水从他那坚毅的脸颊滚落而下。
当陈纳德到达重庆时,蒋介石邀请陈纳德去他的官邸,陈纳德拒绝了。他要在重庆第十四航空队的招待所里同他的战友、同事度过最后一晚。第二天,蒋介石用他的车子来送陈纳德。重庆街道上挤满了人为他送行。
人群把陈纳德坐的车子推进一个广场,成千上万的中国人顶着烈日聚集在那里参加正式的告别仪式。用木头搭起的观礼台上装饰着飞虎队的标志,松枝和鲜花构筑起一道长虹。许多人带来了一礼品送给陈纳德。
晚上,在官方的宴席上,蒋介石授予他中国最高勋章,魏德迈授予他橡树叶杰出贡献奖章。晚宴结束前,蒋介石把陈纳德拉到一旁,进行了一场私人会谈。
蒋介石显得有些伤感地说:“对这件事我确实感到难过,如果宋女士(宋美龄)在这里,她将能使事情更清楚些。我希望你能理解。”陈纳德对蒋介石说,对于发生的一切不能怨他,也不怨中国人民。他又说:“如果需要我的话,我会愉快地返回中国。”
许多人感到奇怪,为什么蒋介石当初不干预这一计划?实际上以前他曾两次阻止在中国的美国空军指挥官的变动。然而这一次他从史迪威那里赢得了胜利,他赶跑了史迪威,他最终获得了他所需要的军援。在陈纳德的问题上,蒋介石若再干涉美国高层的决策,也许会危及蒋介石自己和他的前程。
陈纳德虽然是亲蒋的,但是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无能,屡屡失败,使他感到失望和气愤。1944年,国民党的中央军在湘、豫、鄂前线,被日军打得一败涂地,一直溃退到贵阳东南18公里处,使美国一些空军基地沦陷敌手,陈纳德的不秒部下成为日军俘虏。陈纳德对此十分不满。当美军中印战场总司令史迪威建议“依据租借法案把运到中国的美造武器,平均分给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在内的各抗日军队时,在华的美陆、空军将领中,陈纳德是最先签名支持史迪威将军的人。这曾使蒋介石十分愤怒,因此蒋介石不出来保他。
昆明是美国空军在中国的发祥地。8月8日,陈纳德坐飞机来到了昆明。数百名云南人在机场燃放鞭炮,为他送行。
飞机起飞了。陈纳德在飞机上看到了高高地耸立于滇池边的美人峰,那红红的面孔,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光。极目南眺,黑色的大雷雨正在缅甸那边酝酿着。下面,昆明峡谷绿色的稻浪在翻滚着,预示着一次丰收的季节。在他的身后,为第二次大战历史留下了一个辉煌的记录:将一支由250人、100架飞机发展壮大为两万人、一千架飞机的航空队,在辽阔的亚洲大陆投下了双翅的身影。
在三年多的战斗中,中美共损失飞机500架,而消灭了日本飞机2600架,击沉或重创223万吨敌人商船、44艘军舰、一万三千艘一百吨以下的内河船只,击毙6万6千多名敌人官兵,摧毁了573座桥梁。
日本在华中的指挥官高桥中将战后说,他们的军队在中国遭到的所有困难中,包括游击队的骚扰、地面部队的抵抗、供给不足、地形不利,以及没有中国人的合作,而第十四航空队在中国给他们造成了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的损失,如果没有中美空军力量的打击,他们或许能去他们想去的任何地方。
这是一个让所有带有飞虎队肩章的军人都引以自豪的记录。
陈纳德在飞机上听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那时他正飞越尼罗河,从特位维夫到雅典。然后回到美国。
在中国解放战争时期,陈纳德又来到了中国,他充当蒋介石国民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空运大队大队长,北兼任国民党航校总教官,为蒋介石空运人员和物资到内战前线,充当了反对中国人民革命的不光彩的角色。
国民党反动政权被人民推翻后,陈纳德由广州去台湾,最后返回美国。
1947年底,陈纳德在中国期间,和中国陈香梅女士结了婚,他带着夫人一起回到了美国。夫妻俩相伴10年,情意甚笃,并育有两女。
1958年7月,67岁的陈纳德病逝。10天前,他被授予美国空军中将军衔。
在阿灵顿国家公墓,陈纳德的葬礼极为隆重,他一生都仰慕的宋美龄亲自赶来参加。在这位与中国人民并肩抗战八年的老朋友的墓碑上,正面用英文,背面用中文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这是阿灵顿国家公墓墓碑中惟一的中文显示。
陈纳德在帮助中国抗战上,是有大功劳的。但陈纳德在中国战场上报扮演的角色,却让国内史学界众说纷纭。有研究者批评,陈纳德逐步听命于蒋介石,在蒋介石与史迪威的“较劲”中,被蒋用作筹码。1943年夏到1945年春之间,陈纳德指挥的航空队听从蒋介石“保存实力”的授意,在占有绝对空中优势的情况下,未尽全力打击日军。更严厉的指责是,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到1946年6月全国内战爆发,10个月的时间里,陈纳德的航空队和美国海军把54万国民党军及数十亿美元物资运送到了内战前线,帮助蒋介石抢夺了百余座城市。
不过也有人说,1944年七八月间,作最后挣扎的侵华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攻势,逼迫桂林、柳州、衡阳一线。陈纳德不顾守卫桂林地区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非蒋嫡系的事实,向薛岳部队空投一批武器和弹药,彼此为蒋介石所记恨,处处刁难,不久便愤而辞职返美。
“在战胜日本后,我热切希望能够在东京湾登上‘密苏里号’战舰,看着日本人正式宣布他们的战败。”但是,中美双方政府和军方都没有向他发出任何邀请。与他关系微妙的老上司史迪威,倒是应邀出席了‘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陈香梅踏上美国政坛
飞虎将军陈纳德去世后,夫人陈香梅面临人生道路的调整。她只有33岁,还有一大截人生路要走。刚开始她并没有打定主意在美国定居。虽然她已在1948年初宣誓加入了美国国籍。
1959年夏天,陈香梅回到台湾,遇到的却是人走茶凉的场面。她所在的民航公司卖给了美国中央情报局。新老板竟然“催促”她尽快离开台湾。陈香梅当即提出了辞职,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离开台湾去美国。
到美国后,她好不容易才在乔治亚城大学语言系机器翻译研究所找到了一份工作。不过,薪水连付公寓的房租都不够。她只好利用晚上给美国学生教中文。
1960年初,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出现在陈香梅面前,有一天,共和党总部的一位主任委员和他的夫人找到了陈香梅。当时共和党正在大力争取美国少数族裔选民,想找一个人担任共和党少数民族的联络人。他认为陈香梅是合适的人选。
陈香梅原来的目标是当作家,不参与政治。但在美国工作、生活了一年多后,她的想法改变了。她意识到,在美国,少数民族只有积极参与政治,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地位。陈香梅签名加入了共和党,随后被委任为少数民族的联络人,开始为共和党提名的总统、副总统候选人——尼克松和洛克菲勒助选。
第一次助选以失败告终,但陈香梅认识了许多美国人,还展现了自己的才华,让更多的美国人特别是政界精英见识了这位二战英雄的遗孀——安娜.陈纳德。当选总统肯尼迪对她就极为赏识,不仅邀请她参加了总统就职晚会,还在1962年任命她为美国难民救济署主席。虽然这是一项有职无权,甚至没有薪水的工作,但陈香梅还是愉快地接受了。
飞虎将军陈纳德的遗孀陈香梅从此走进了美国政坛。
为了扩大自己的名气,陈香梅开始自己的演讲生涯。1962年秋,她辞去乔治亚城大学翻译研究所的工作,开始在美国作巡回演讲,从周一到周五,几乎没有间断,东奔西跑,人相当累,但收获也相当不错。
1962年和1963年,陈香梅写作、出版了《一千个春天》、《陈纳德与飞虎队》两本英文书。《一千个春天》回忆了她与陈纳德相爱相守的10年时光,出版后大受欢迎,被《纽约时报》书评列为十大畅销书之一。《陈纳德与飞虎队》是一本历史传记,被美国一些中学大学当成课外历史参考书。
随着社会活动增多,交际扩大,陈香梅在华盛顿的名声越来越大,她的名字进入了华盛顿名人录——绿皮书。
1968年,陈香梅助选尼克松竞选总统获胜,她升级为华盛顿共和党交际圈里的女主人。
她成了尼克松总统的智囊,专门处理对华事务。事业最高峰时,直接听命于白宫,是里根总统的特使,更获邓小平亲自接见。那年头,里根人前人后都喜欢称她做:“这是我们的安娜!”(她的洋名)在风起云涌的七八十年代,“安娜.陈纳德”和“陈香梅”之名响遍中、美、台。
2002年6月,陈香梅去了台湾,除了出席自己第50及51本新书,《风云际会陈香梅回忆录1》、《继往开来陈香梅回忆录2》的发布会外,还趁机跟台湾的领导人见见面,多了解他们的近况。接着,她又来到了香港。
香港《明报》的记者是这样描写她的:
陈香梅又来了。
当然那双陈氏独有的弯弯幼眉也一并回来了。过去,这双眉是刻意画给老外看的,好让大家都记住陈香梅这个东方传奇。
然而美国总统换了一个又一个,连老布什的儿子小布什都当上总统了,那40年不变的幼眉始终如一,紧贴在年近八旬的脸庞上,看来是有点过时吧!难得女主人每天仍然精雕细琢悉心经营,不离不弃。
一年之中,陈香梅总会定期在内地、台湾、香港、美国之间穿梭往来。
“今次来香港是因为《大公报》百年报庆,他们邀请我回来做主要嘉宾,还要出席这个报业论坛,三天的程序都排得很紧密啊!”
陈香梅回“娘家”
1975年,蒋介石去世,陈香梅作为美国总统的代表,赴台参加葬礼。她在美国国会中有许多朋友,所以台湾当局利用她在美国作“院外活动”。随着形势的变化,她的思想也发生变化,认识到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不应再持续下去,中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
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了解到陈香梅的情况,决定与她深谈一次,于是通过一位教授向陈香梅致意。陈香梅表示很愿意与中国大使会晤,提出可否不在中国驻美大使馆。于是,经过安排,在旅居美国的黄埔军人蔡文治将军家中,柴泽民和陈香梅见面了!
陈香梅开始不免有些紧张,因为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与共产党官员握手,第一次与中共外交官正面接触!随着谈话的深入,两人政见的差异和感情的隔阂逐步消失。蔡文治将军款待两位特殊客人的晚宴是中国火锅。炭火炽红,鲜汤沸腾,大家边吃边谈,越谈越投机。陈香梅仿佛又回到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眼前这位西装革履的中国大使又变成一身戎装的八路军指挥员,大家身处同一战线正在商讨如何抵抗敌寇……柴泽民语重心长地告诉陈香梅: 陈香梅
“咱们国家过去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压凌辱,现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台湾问题尚未解决,祖国至今不能统一。咱们都是炎黄子孙,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她分裂下去。”
陈香梅表示赞同:“中国人的事,要靠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能依靠外国人。我是炎黄子孙的一员,有一颗中国心,理应作些贡献。”
柴泽民接着邀请她回大陆看一看,并说:“现在的大陆与过去大不一样了!”
陈香梅高兴地说:“要回去!要回大陆去看看,不过要等里根竞选总统后才能成行。”
1979年底的一天,陈香梅突然打来电话,要请柴大使吃饭,并说她要到中国去,与她一路同行的还有美国参议院多数党副领袖史蒂芬斯。柴泽民答复她:“我报告国务院后再通知你。”
在一个雪花飘扬的冬日,柴泽民亲自到水门大厦顶楼陈香梅私人寓所拜访了她。当场敲定:陈香梅和美国参议员史蒂芬斯12月30日到达北京。
陈香梅终于满怀激情踏上了阔别多年的魂牵梦萦的故土。她感慨万千地说:“我又寻到了我的根,我不再是浮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