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岩:是一个有创造性小说家吗?


                           海岩:是一个有创造性小说家吗?

                                            ——我们怎么研究海岩

 

 

大家遇到的问题都是类型学研究正在遇到的,或者将来还要遇到的问题,你还没有遇到的问题是“海岩会怎么看你的研究”。我们传统的文艺理论一直认为文学创作是基于个性,基于独创的,所以传统的小说家都害怕被人说他是有模式的,我们过去用“风格”这样的词来隐含小说家创作的模式,这是一个隐约的说法。所以我说你没有遇到的问题是海岩会怎么看你的研究,他会不会承认他的小说有模式化。我们要勇敢的面对这个问题,让海岩承认他的确是有模式化的,而且这种模式化是一种优点,而不是缺点。如果你说服了海岩,你就成功了。

实际上,类型学是现代文化工业产生之后,文化工业化、产业化生产的一种模式。如果你去看好莱坞电影,它是分成十一个大类,它的创作模式是先有创意案,然后找市场部的人去做市场调研,这个时候要首先指明我的对象是谁,我的消费阶层是谁。在这种创作模式中,它必然要求创作是类型化的,而且观众有分层。这就导致了整个传统文艺理论的观念的颠覆。过去我们强调的是创作者的个性,现在类型学的视域里我们强调的是共性规约下的个性。共性规约下的个性才有市场价值,共性规约下的个性才是创造,因为只有共性规约下的个性才容易被市场接受和了解,读者要在熟悉的东西中接受不熟悉的东西。这就打破了我们一个基本的想法,类型就是模式,就是复制。恰恰不是这样,类型学的研究对于你来说是要打开了一个视野,一个什么样的视野呢?类型规约的规范下要如何实现无穷无尽的小说人物,无穷无尽的小说场景,你是要研究这个。把个性理解为规约的生成能力。在你的研究范围内,你是要研究海岩他的侦探加爱情这种类型化,第一,你发现了海岩的小说是类型小说,这个很好;第二,你发现了海岩的很多类型规约,比如它的情节规约是侦探加上爱情,关于序列的问题有点太僵硬了,现在我认为你的基础性的东西是对的,指向是对的,但是概念用的太僵硬了,比如说海岩小说的类型化特征,人物、情节、景象,你指出了他的小说的类的共性规约,也就是他的“类语法”。类语法规定了海岩他拥有女性读者,拥有喜欢一部分侦探的男性青年读者,拥有都市读者等等,这个是对的,是第一步的工作,你做出了概况。但是在类型学研究视域里仅仅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要分四个步骤,一个是在种属的谱系中这个人的创作、这一类的创作的本质规约,第二个是类成规的提炼和概括,第三步要指明类的类型的文化模式,比如海岩在我们国家的都市文化当中的思想模型,第四个是海岩的小说的内部的兼类、混类、内部的新类的衍生和演化。类型学的真正的指向是什么呢?在我们指明它的类共性的同时,我们要研究的是它作为一个语法是如何生成万事万物的,无限的人物、无限的情节、无限的场景,是要研究规约的生成性。在类的下面看到海岩的丰富性。我一直推荐我的学生去看生成语法学的原著,它的主语是怎么换的?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看成主语、谓语、宾语,它是怎么替换的?它们分别有几种模态?什么时候可以省略,什么时候并列型替换?什么时候宾语前置?动词的置换是用混类、兼类还是什么?海岩小说在规约下的丰富性是什么?……

如果你要进一步的研究,你要再加一章,海岩对这个类本身有什么贡献?你就要研究这个类的诞生、发展、高潮、死亡,还有兼类,混类现象。作家是如何促进类的内部细分,类的发展的?这个生成性规约和社会规约不同,它是保证你的创造的。研究类型学就是要指向这里的。

 



 

 葛红兵长篇小说新作《上海地王》2010年4月出版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