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勤思温州人 八马奔腾的博客 |
三分之一家庭开支用在教育孩子上 |
温州家长对孩子教育有多重视?看 看他们的“惊人之举” |
|
|
一个城市的兴旺发达,关键是人的素质。在记者赴温州采访之前,温州籍数学家谷超豪院士刚刚获得了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让我们对这所商业城市有了另一层的了解。当记者走进温州后,了解到温州早几年就出过《世界温籍院士风采录》一书,温州院士数量之多位于全国地市前列。另外,温州民间素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而且近年来富裕的温州人越发重视“脑袋建设”。 温州多院士,数学家更多 2008年11月,温州召开了第二届世界温州人大会,在这次活动中,由温州市委统战部、市科技局和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等联合主办的一项活动由此开始,那就是“温州为您骄傲——世界温籍院士风采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戴金星特地从北京赶来,为此次展览剪彩。 在温州市科技馆一楼展厅,谷超豪、蔡亦钢等32位中外温籍院士首次以图片展板的形式展现在大家眼前,他们的生平、主要贡献与成就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32位院士中,10位院士已故,在22位健在的院士中,年龄最小的是54岁的美国工程师协会蔡亦钢院士,年龄最大的是今年82岁的谷超豪教授。 在这些温籍院士中,不乏“同门师徒”,如谷超豪院士就是苏步青院士的学生;也有“一门两院士”的佳话,如张淑仪院士和他的三叔——中科院院士张肇骞。 在科学家中,“温籍数学家群体”现象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温州有“中国现代数学祖师”姜立夫,有中国现代数学奠基人之一苏步青,最近又有获得全国科技最高奖的数学家谷超豪,温籍知名数学家多达200余人。 改革开放30年来,这些温籍院士虽然身在各地搞科研,却时时牵挂着家乡的发展。2002年,10位温籍院士曾联合倡议组建综合性的新温州大学,使温州的高等教育事业有了一个新飞跃。除了温州大学,知名的高校还有温州医学院,这所医学院校在眼科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教育孩子 温州家长有不少“惊人之举” 温州多院士,这与温州人好学勤思分不开。刚刚过去的寒假,一个关于温州人教育孩子的帖子在网上流行。帖子说的是一个很典型的温州人,为了向别人讨教教育孩子的方法,到学校到社区打听谁家孩子上大学。打听好这个孩子的住处后,再买50元左右的水果带着礼物上门求教。 这位温州人的做法是,每走10家,只要是能学到对孩子有用的方法,说什么都比花50元值。结果,一般的家长都是知道什么说什么的,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家长不了解,连门都不开。这不要紧,他留下水果和名片,并写个纸条告诉求教原因。过后都是人家主动到他的店铺上门来送经验。 据温州最近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温州市区在校学生2009年上学期人均教育费用总支出为5404元,占了家庭开支的32%。其中用于学生“补充、提高式”的教育费用为1949元,占36%。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有45%的学生上学期有请家教和上补习班、兴趣班等培训班,比2004年增加了50.1个百分点。这说明了这几年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相当舍得投入,而且有95.3%的家庭表示若孩子有上学意愿,会一直供其完成学业。 在温州采访时,《温州晚报》时政部陈彩霞副主任告诉记者,温州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成才期望格外迫切,早两年温州还出过一则新闻,说为让儿子3年后能考上名牌大学,一位姓周的家长作出了“惊人之举”:在当地媒体刊登招聘广告,愿出50万元请一位名师做家教。 而温州教育的另一个现象是,送子女到知名的学校去上学。远的如国外的知名学校,温州企业家曾把子女送到美国著名的西点军事学校,近的如将孩子送到上海、杭州等知名的中学;为了让孩子能够上名校,温州的家长不惜购买房子到另一个城市安居下来。 对于温州的重教之风,《温州日报》副总编辑叶绍敏认为,这与温州人骨子里不甘落后的精神有关,同时也与早一代温州企业家创业经历有关,自己吃过没有文化的亏,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有更高的起点和更宽阔的视野,才能在当前的社会立足。 |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