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扭曲历史硬伤累累


《山楂树之恋》扭曲历史 硬伤累累

 

张放

 

 

据说张艺谋要拍摄《山楂树之恋》了,据说看过《山楂树之恋》的“60”后们,看了一遍会哭得一塌糊涂,还要再读一遍。据说此小说已经受到《老大的幸福》导演的青睐,还要改编成电视剧云云。带着某种期待,我找到这本书,读了起来。

 

开始的几章文笔不错,并且似乎有点意思。于是,接着看。但看着看着,就感到不是那么回事了。

 

首先,作者犯了今天很多编剧犯的错误:以今天的审美,替代那个特殊年代的审美。

 

静秋觉得他又开始文妥妥了,就追问:你总说诗意’‘诗意,到底什么是诗意”“按以前的说法,就是诗意;按现在的说法,就是革命的浪漫主义

    “你懂这么多,为什么不写小说呢?

    “我想写的东西,肯定是没人敢发表的东西;能发表的东西,肯定是我不愿意写的东西。他笑了笑你可能一进学校就是文化大革命,但我是读到高中才文化大革命的,受资产阶级的影响肯定比你

。我读书的时候,一直想考大学,进清华北大,不过生晚了点——”

    “那你为什么不去当工农兵大学生?

他摇摇头:那有什么意思?现在大学里什么都学不到——。你高中毕业了准备干什么?

    “下农村。

    “然后呢?

    ……

 

套红的字,是原文。在文革刚刚结束,甚至可以说,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说这种话的可能性为——零。首先,没有任何人敢蔑视“工农兵大学生”,而敢于自我标榜,说自己“受资产阶级的影响”更深的人,很有可能,其最后下场就是遇罗锦的下场。公然诽谤那时的大学,说那时的大学里学不到东西的言论,也足可以使说此话者,哐啷入狱。

 

静秋很难受,因为她看不见自己会有什么然后。她哥哥下农村好几年了,总是招不回来。她哥哥小提琴拉得很好,县文工团和海政文工团都有心招他去,但一到了政审,就给刷下来了。她有点伤感地说:没有什么然后,我下了农村,肯定招不回来了,因为我家——成份不好。

他很肯定地说:不会的,你一定能招回来,只是——迟早的问题。别想那么多,别想那么远,这世界每天都在变化,说不定到你下农村的时候,政策就改变了,就不用下农村了。

静秋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会有这种事情?他一定是在安慰她,反正她下不下农村,能不能招回来,跟他无关,他这样说说也不用负责。说到这些,静秋就觉得跟他没什么可说的了,他说过他父亲是当官的,虽然也挨了些整,但现在似乎已经没事了,他没下农村,直接进了勘探队。她觉得他这样的人,跟她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人,他不可能理解她的那些担心。

我要写东西了。她懒懒地说,然后就装模作样地写起来,他也不再说什么,有时坐那里打个盹,有时跟欢欢玩一玩,到时间了,就回去上班去了。

有一天,他给她拿来一本厚厚的书:《约翰-克里斯朵夫》,你看过这本书没有?

没有。

他把书留给她看,说这只是其中的一集,你看完了这本就告诉我,我再拿其他的给你。

后来静秋问他:你怎么有这些书?

 都是我妈买的。我爸是当官的,但我妈不是。你可能听说过,解放初期,颁布了新婚姻法,共产党的干部都把他们乡下的老婆离掉了,在城里找了年轻漂亮、知书识礼的女学生做老婆。我妈妈就是这样一个女学生,资本家的小姐,可能为了改变自己的政治面貌,就嫁给了我爸爸。

但她觉得我爸爸根本不能理解她,所以她内心永远都是苦闷的,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书本之中。她爱买书,她有很多书,不过文化革命的时候,她胆小,就把很多书烧掉了。我跟我弟弟两个人藏了一些。这书好不好看?” 

静秋说:这是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我们可以批判地吸收——”他又象看小孩子那样看着她这些书都是世界名著,只不过——现在在中国遭到这种厄运,但是名著终归是名著,是不会因为暂时的遭遇就变成垃圾的你还想看吗?我还有一些,不过你不能看太多,不然你的教材写不出来了。要不,我帮你写?

他信手帮她写了几段,说:西村坪的村史我熟得很,先写几段,你看看你老师同学看不看得出来,看不出来,我再帮你写。 

……

 

此外,在一个“有成份不唯成份论”的年代,成份问题其实是个天大的问题。而这小说里的“当官的”公子哥,却在听到女主人公出身不好时,却一点反应也没有,反而,像今天的人们看待那时的事情时的心情一样,去安慰女主人公。这从逻辑上说,是极其荒谬的。更让人感到滑稽的是,他居然使用了今天的人们才可能用的语言,还评述当时可能只有邓小平才能做到的事情:“别想那么远,这世界每天都在变化,说不定到你下农村的时候,政策就改变了,就不用下农村了。”下农村,作为一个国家政策,却被这个公开唱“黄色歌曲”的《山楂树》的人,就这么轻描淡写地给否定了?

 

接下来,又开始生硬地对当时的历史,进行编造与扭曲:关于《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书再版时,应该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而那个男主人公却在文革还没有正式结束时,就读本书?这是不可思议的。其实,那时99%的人,都从内心深处认为,毛泽东的确是正确的,都认为除了《毛泽东选集》,其他的像《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样的书,的确是不好的图书。但这个男主人公,却对于《约翰-克里斯朵夫》,说出了下面的莫名其妙的话语来:

 

都是我妈买的。我爸是当官的,但我妈不是。你可能听说过,解放初期,颁布了新婚姻法,共产党的干部都把他们乡下的老婆离掉了,在城里找了年轻漂亮、知书识礼的女学生做老婆。我妈妈就是这样一个女学生,资本家的小姐,可能为了改变自己的政治面貌,就嫁给了我爸爸。

但她觉得我爸爸根本不能理解她,所以她内心永远都是苦闷的,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书本之中。她爱买书,她有很多书,不过文化革命的时候,她胆小,就把很多书烧掉了。我跟我弟弟两个人藏了一些。这书好不好看?

静秋说:这是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我们可以批判地吸收——”

他又象看小孩子那样看着她这些书都是世界名著,只不过——现在在中国遭到这种厄运,但是名著终归是名著,是不会因为暂时的遭遇就变成垃圾的。

你还想看吗?我还有一些,不过你不能看太多,不然你的教材写不出来了。要不,我帮你写?

……

 

 

这里,男主人公不仅对《《约翰-克里斯朵夫》有着当时的常人所体会不了的高难度的认识,此外,他还对自己的父亲与母亲,有着今天的人们才能看得清楚的深刻观点。他居然会说出“我爸是当官的”这种极具今天时代特征的语言,让我吃惊不已。而且,还进一步揭穿了父亲娶母亲的真实目的:“你可能听说过,解放初期,颁布了新婚姻法共产党的干部都把他们乡下的老婆离掉了,在城里找了年轻漂亮、知书识礼的女学生做老婆。

 

然后,男主人公继续以高屋建瓴的角度,又深刻地剖析了母亲的动机:“我妈妈就是这样一个女学生,资本家的小姐,可能为了改变自己的政治面貌,就嫁给了我爸爸。”

 

随后,他得出自己为什么会有《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图书的结论:“但她觉得我爸爸根本不能理解她,所以她内心永远都是苦闷的,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书本之中。她爱买书,她有很多书,不过文化革命的时候,她胆小,就把很多书烧掉了。我跟我弟弟两个人藏了一些。”

 

最后,他比当时活着的邓小平还高明,精准地预言道:“这些书都是世界名著,只不过——现在在中国遭到这种厄运,但是名著终归是名著,是不会因为暂时的遭遇就变成垃圾的。

 

所谓“厄运”,是后来的事情。是后来人省察时得出的结论,而不是身在其中的人所能明眼看清的。另外,“名著”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在当时一切都已经颠倒的社会里,对于一个这么一个天天在野外工作的勘探队员来说,可能真是一大难题。最不可能被说出来的话,却竟然被这个“天天在野外工作的勘探队员”给揭穿了史实真相。这个“天天在野外工作的勘探队员”竟然还会看到中国的“十年浩劫”一定会是“暂时的遭遇”?说实在话,就连邓小平自己都不得不向毛泽东认错的年代里,由一个“天天在野外工作的勘探队员”说出这种今天看来无所谓的,但在当时却是惊天动地的话来,这小说还会有什么魅力。

 

够了吧。其实,今天的很多国内的所谓畅销书,都有很多硬伤,或者叫,扭曲历史的地方。但像《山楂树之恋》的这种所谓卖得很好的书,我真真的看不出来,它为什么会卖得好。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像张艺谋这种大腕导演,也张罗着要把它给拍成电影?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