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类学札记1:火车上的业务员


  假期出行,利用难得的闲暇闭目养神,不料邻座半路上来一个家伙,甫一落定就掏出电话来说个不停,整个车厢里就他的声音最大。被人扰了清梦,本来觉得挺烦,但是听到他打电话的内容(不得不听),渐渐来了精神,觉得倒是一个生动的和难得的案例咧。

  从讲话的内容分析,此人是一个企业的业务员,好像是生产饮料一类的企业,属于那种不太大似乎也不算小的企业。而这个业务员呢,听他的意思是那种业务做得不算坏、比较好、小日子过得比较滋润的。

  他两个多小时的电话,主要是打给经销商的,和对方称兄道弟的,关系不错。但是听听他和经销商说话的内容,就替他的老板着急了。他和对方交流的大体是三个方面的事情:一是年底了,准备过来看看,今年怎么样、明年怎么办,把今年哥几个该拿到的拿到(估计是和经销商的秘密协定,因为说到这里嘎嘎笑)。二是明年公司任务指标下来了,加码不少,但是基本不在乎,“他们让加就加呗,反正也不挣钱”,“正好我们可以用一用”。意思比较明确,销售量还有空间,但是似乎公司的指标主要是指向销售量的,对利润的要求不太高,所以用销售量糊弄公司是没有问题的。而后面一句话的意思比较隐晦,好像是他们自己有渠道可以做价格比较高的,也就是说,公司加码,他们正好可以利用数量增大的机会多挣钱。三是明显感觉这个人的立场明显不是站在公司一边,而是站在销售商(当然主要是站在自己)一边的,原因可能就是与销售商的长期共谋。

  有点儿不道德地“被听”了这个业务员的故事后,觉得颇有新鲜感。因为虽然做过许多企业营销人员的访谈,但是诸如此类的内容,人家是绝对不可能在正式场合和你说的。以往,类似的故事只是“江湖传闻”中,不料此次亲耳听到了。

  相对而言,企业的营销人员被视为企业从业人员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所谓特殊,大体可以包含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这一群体基本上每年都面临着不断加码的市场压力,他们得有十足的创新精神和干劲才能完成任务。因此,在很多企业,营销人员一般被视为较有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的“能人”。有的企业甚至规定,所有提拔的干部必须是做过市场的。二是在与企业的关系上,这些人在外面“跑路”的时候多,不像生产和管理人员那样每天上班,与企业的关系相对松散。加上大多企业主要以销售指标来衡量其工作业绩,所以对其约束力不太强。如果指标设计得有问题,就容易形成如上述业务员一样的离心离德行为。三是营销人员基本常年在外,家庭生活少,且由于我们社会独特的关系文化的影响,其工作行为更为“社会化”,极易受到外部的影响。

  有这样的一些工作行为特征,企业营销人员就很容易地被分离出来,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进行“文化学”或者“人类学”的研究。而从企业发展的现实看,企业老板方面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销售指标的逐年增长,而做营销的员工呢,总有很多办法来应对逐年加码的指标,比如“反正完不成,爱谁谁”,“他给你一百,其实是想让你完成八十,为了明年不加吗太多,我看完成60多就可以了”,“没办法了,明年没法在这儿干了,跳槽吧”。给人一个笼统的感觉是,所有企业和营销人员之间总是存在一个吵吵闹闹的讨价还价过程,很难有稳定的、双方都比较满意的时候。

  本尼迪克特在其著名的《文化模式》一文中写道:“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的文化之中,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更为强烈的探索每一文化整体的兴趣”。对于企业营销人员整体文化模式的考察,当是企业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任何文明的文化模式都利用了所有潜在的人类意图和动机所形成的大弧形上的某个片段”,而充分发掘企业营销人员群体的思维与行为的“意图和动机”,是求解这一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