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他不是作家,也不可能是,现今“作家”是很入流的词,气味可疑,他早掐断了那种联结。他是散落民间的一颗钻石,简单,坚硬,稀有,因而珍贵无比。读他的文字你会联想什么呢?俄国文学,精神流亡者,受难的魂灵,笨拙的人,赤子之心,粗野的男人,不乏轻快的幽默与深邃感(他本人更喜欢称“睿智”)……一些看似不相干的气质交汇在他(他的作品)身上,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他的充实是巨大的,他的缺失也是。很奇特的一个人。我猜测,作为一个在西藏长大的汉人、旅英五年的归国者、故乡的异乡客,丰富的经历使他拥有独特而坚韧的思想。他擅长诉说他自己(他最优秀的文章正是这一类),读者却能体验到一种堪称文学的广博力量,而他本人正是他人生的文学人物。
2
知天命的老男人,母亲离异并改嫁的阴郁少年(曾经的),离了婚的单亲老爸,“一地鸡毛”的落魄者,嗫嚅的不玲珑的老实人(自称“嘴笨得像棉裤”),不合时宜的有点偏执与脆弱的心……这是我从秋蚂蚱先生的文字中获取的作者形象——不是“有魅力”的男人形象,我的意思是,即使那些有思想有品格的“成熟睿智男”,也难免有意彰显“光鲜”、“成功”的一面而规避“不利”信息(衰老,不富有,性缺失),不是吗?
只有读懂他的读者能够体会他(他的作品)的好,难以言说的好,那种读完后会深吸一口气的寂静与震撼,一种荡气回肠的震撼。仍记得当我读他的《1959我的西藏——为我的父母而作》和《守夜》,内心的震动、心跳、窒息以及难以名状,这种感觉恰如王荔蕻女士在他的《川行散记三篇》(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63621fc9456747ea)后留言:“我虽没去过西藏,但不知为什么,您说的我都能懂。”是的,一个写作者在坦露灵魂,如果你能触摸它,你便能在他的文字及心灵世界畅通无阻。
个人觉得他的文章内涵丰富,有思想,有力度,如果你发觉它值得读,你将发觉它值得再读、再再读。我个人还猜测,他阅读的广度与深度超出读者想象,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亦非读者能感同身受。所以,你需要克服他激烈的个性所带来的轻微的阅读不适,比如,他文中的“偏激”情绪,他的“暴戾”与“刻薄”。做一名信任的读者吧,不要在意一个高贵的人脖子上有点歪斜的领带,他最珍贵并值得探究的是文字背后的灵魂与心。
3
第一次选择读他的博文是《我也有一个秘密》,里面许多禁忌的性心理、性话题——就像小王子喜欢用那幅蛇吞象的画来“检验”他能跟人谈什么话题一样,我喜欢通过一个作者对性的态度了解他其它的东西。我欣赏秋蚂蚱先生对那些“秘密”的翻译与解读:
“38、我偶然撞见我的祖母正在手淫,她不知道我看见了。现在我感觉恶心——每当我见到她时和她拥抱我时。(I accidentally caught my grandma masturbating. She doesn't know I saw her. Now I feel sick whenever I see her and she hugs me.)”这倒真的很严重。祖母的和蔼形象无论如何是和手淫的场景连不到一起的。哎,谁之错?——笑死人啦,很精妙的“和蔼形象”!
“43.一个红圆圈:‘人人爱我(PEOPLE WHO LOVE ME)’,一个绿圆圈:‘人人爱操我(PEOPLE WHO LOVE FUCKING ME)’ 。两圈相交处极窄,只够一个白色的箭头容身,箭头末端所指的下方有一行字,‘我所恐惧的是既有性又有情的真正完满的爱情永远不会光临到我。(WHAT I AM AFRAID WILL NEVER HAPPEN AGAIN)’。爱和性,理不清,剪不得——除非你想永远称霸文坛。”(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724a9c5f16d3ec42)
4
但我最爱他的《一个父亲的信》(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4123a8f36fdb96ab),里面饱含一个父亲对儿子赤裸的爱,深刻的爱,令人肃穆。当我以多重身份——他人的“儿子”(我父亲几乎不当我是女儿)、单身母亲、女人等身份读完那封长信,感触深刻而复杂,我确信它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中文书信之一。“我在万里之外从每天仅有的六个小时的睡眠中克扣了两小时,一笔一划,写你能读懂的字,一字一句,用你能理解的话。可当我回来后看到我写的一叠信的形状,我明白了。你的怠慢,使我的心很是受伤。是啊,在一个十三岁的孩子那里找自尊,听起来荒谬之极。”这“听起来荒谬”的“受伤”是如此真实,同样在意“母亲”角色的我亦曾在七岁的小女孩那里反复体会,至今亦未完全释怀。
“处在单亲家庭的你一定是有着一些特殊的烦恼。烦恼集多了,就会兑换成怨恨。一个被怨恨浸湿的心灵是无论如何不会有平和的。我的成长期就是这样度过的。”在我眼里,比这种洞见更珍贵也更打动人心的,是作者的真诚,不矫饰不回避的真诚。这,是生活的真相。我尤其钦佩他说:“苦难就是苦难,它不赋予特权。承受者如何利用苦难是一种人生大智慧。如果你把它复制到别人身上,或是以它来物色绑票,你就是一种堕落,一种背叛。”这种深刻的智慧,像是缰绳之于发疯的野马,提醒苦难者不要纵容自己的愚蠢与疯狂。他剖析自己:“我和你的奶奶就是这样用苦难去对付了对方彼此好多年——两把钝刀子相互把对方割得血肉模糊。蠢极了。”
“当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个地狱时,我们每个人都是他人的小鬼。那么我要你做个好人就是把你放在了祭坛上。不,我不会让你这样。但问题是,你不是好人我更无法容忍。好人与小鬼,一个比常识还常识的选择,在今天这个“和谐”的年代,却成了‘苏菲的选择’”。
这是一个父亲写给儿子最无私的信,我愿意看作它是写给每位读者的,是的,我这个大人已从中汲取了力量,亦希望有一天我的孩子能读到,帮我传达一个母亲对子女相同的爱与忧虑、希望与无助。
5
关于秋蚂蚱先生的文字,我怎么引用和解读都不会比他的原文更好,所以希望他的博客被更多人看到,希望能不断读到他真诚、睿智和充满洞见的文字,虽然不是“知名作家”,但他的文字在我眼中的意义,就像电影《2012》中所揭示的:那个只卖出422本小说的作家显然是“不成功”的,但哪怕只有一个读者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带着他那部小说,并依据书中的指引采取了行动,那么,真的可以说,这个作家及他的书改变了世界。我对秋蚂蚱先生及他的作品的理解亦如此。
(秋蚂蚱博客:http://www.my1510.cn/author.php?52333270,他说,他的文章欢迎转载、评论、引用。)
2010年3月5日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