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如何看待自己


    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对于人,作为这样一个整体,有着各自独特的看法。

    此一种自我看法绝非孤芳自赏,也绝非可有可无;无论是采取客观主义的,还是主观主义的立场,此一举动都是含义深刻,从而影响深远的。

    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那么我们就不能看到以自己为中心的一切;自我是根基,是框架,是源泉,舍此之外,意欲以其他任何东西来替代对于自己的看法终不可能。然而我们还是要先区分以下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在此处,则是要区分,作为客观实在的自己,和作为我们所意识到的,作为评断对象的自己。我们有两个自己吗?可以说是的,也可以说不是的。如果是,那么我们会被归类为客观主义者;如果不是,我们会被归结为主观主义者。再具体来讲,承认在我们的思维中确实存在一个“真正的”自己,而不单单只是碳水化合物的物质集合,那么,这意味我们精神之外,我们意识之外是有什么东西的--------且不论知与不知;而如果我们认为,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待存在因此某物----例如我们的身体,它才存在,只能通过自己的触觉,嗅觉才能感受到我们身边的其他东西,那么这时候,我们被归为主观主义论者。

    就常识来讲,我们知道,闭上眼睛,不代表某事物不存在,不去感受,不代表世界不发生变化;因此,我们知道,在自我以外,确实是有事物存在的。粗略区分基础上,我们才得以分出,什么是自己,什么是客体,什么是别人。可是就此出而言,主观主义的变现一点也不比客观主义要差。我们确实“知道”某物存在,可是如果我们从不曾用自己的眼睛看到过某物,我们如何知道他们存在。同样的,我们认为某物存在,在主管注意观点下,我们最多可以进一步说,我们“确信”某事物存在,至于某事物是否真的存在,谁又知道。

    人类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个文法里面有一种倾向,带有反思的问题。我们在使用“反思”这个词汇的时候,总是意味着,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可以客观的认真思考某些熟悉的现象。认真思考,多么主观化的词汇,我们却总是冠之以“客观”的。

    人类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我不是打算做一下历史综述,进而得出绝对真理;这太OUT了;如果不是大言不惭,便是自欺欺人。这样问题的视角引导我们对于人类自身进行反思,这是有益的。其有益性在于,秉承启蒙时代以来经验与理性的传统,或者说秉承我国古代谦逊自省的良好习惯,对于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一些梳理。

    这个工作总有人在做,怀着各种各样的动机,正如看着这类文章的读者们所怀有的动机一样多种多样。文明早期,宗教总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人类要与各种超验能力与力量发生联系,进而获得力量,智慧与好运。文明后期,宗教就会相对弱化,这是由于经验积累的关系,尽管我们可以有其它别种说法,比如生产能力的提高,比如人类智识的飞跃。词语与习俗总是掩盖了很多东西,呈现出事物的另一种本质。

    同样的材料,交到不同的人手里面,会有不同的作品产生。我们这里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答案就和这个比喻差不多少。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的职业,比如工人,比如资本家,比如艺术家,比如政治家,比如闲杂人员以及从事破坏活动的人员。就思想的自由度来讲,工人是比较低的,就其工作所要求的来看,任由工人天马行空,一般是不足取的;资本家也是比较不自由的,因为他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考虑。而学者,艺术家,政治家是相对更自由的,他们的思维不需要依靠太过具体的材料,也不会被太过细微世俗的东西扰乱,因而更为自由。所以,这样的分工,导致了每个人不同的分配所得以及生活方式。人类本身呢?

    刺激与激励的机制,胡萝卜与大棒的机制。

    生命中有物质的方面,也有很精神性的方面。这里面的或多或少的含量,个人禀赋,各有不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种族,作为生命,他的基本的行为模式,反应模式,基本上决定了方向,从而也就决定了意义。我们不能期望一个完全虚无的民族有杰出的成就--------伟大的哑剧王国?组织,制度,评价,风俗;这些东西在一个共同体之内才有关系,才被理解。

    人类如何看待自己?是背负罪恶的可怜又可恶的家伙吗?是体态优美而又聪慧过人的天使降临吗?是啊,这样两种评价标志了两个时代,几百年间,成千上万不计其数人的生死,荣辱与悲欢。第一种想法之下,生活只是负担,死后才使极乐;第二种想法之下,死后归于虚无,不若抓住现在。我们为什么这么善变呢?

    不管是什么,也不管怎么样,人类如何看待自己,是作为有反思性人类的特有的现象,我们期望自己的曾经的经验可以更好的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利益共同体;同时这样的进程也将永远继续;我们可以借用达尔文主义,说这是生物进化史上普普通通的小事件;也可以借鉴基督教教义,说人类应该被教导遵从上帝的意旨;我们还可以看飞船与潜艇,体会光怪陆离之后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