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五则》从何而来


        《老舍五则》从何而来

                     舒 乙

曾经有两次机会在皇家粮仓二楼室茶里和林兆华导演以及普罗之声老总 王翔先生品茗聊天,一次是刚看完林导的新版话剧《哈姆雷特》,还有一次是看完昆曲《牡丹亭》,两次都谈到老舍先生和他的《茶馆》。我向他们做了两点建议,一是如果有机会再新排《茶馆》,可以做些别样的尝试,比如更向老舍先生的文学本《茶馆》靠拢一些,二是何不试试改编他的短篇小说。这两条都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相约要到我家来详谈。

果然,很快就来了,而且谈得很投机。

老舍先生1949年以前基本上是个小说家,而1949年以后基本上是个戏剧家。他在这两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小说呢,不论长篇、中篇,还是短篇,都有很出色的作品。然而,长期以来,对他的短篇小说却从未有人动过改编的念头,没有搬上过舞台,或者荧幕。

是件怪事。

因此,我不止一次地向戏剧界的人士游说,那也是一块沃土啊。

却从未打动过什么人,挺泄气。

这次不同了。我高兴异常。

我知道,老舍先生自己曾经改过三次,把自己的小说改成戏剧剧本,这说明他自己都认为是好资源,起码是有潜力的。

这三次是:将长篇小说《鼓书艺人》改为话剧剧本《方珍珠》;

     将短篇小说《断魂枪》改为多幕话剧《五虎断魂枪》;

     将短篇小说《马裤先生》改为同名独幕剧。

注意:三者中有两个是源自短篇小说的。

我曾经这么说过,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天生是改编成戏剧的好材料。

为什么?为什么说“天生”?

吴组缃先生说过一句特别有见地的话。他说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有传奇性。

外国的短篇小说并不以有传奇性为特点,因为在西方的文学概论中都习惯把短篇小说界定为“一个片断”,一般是没头没尾,只是“中段”。然而,中国的传奇故事是有情节的,一般都有头有尾。

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属于现代作品,却有传奇性,即有完整的故事,有离奇的情节,有头有尾。

所以,他的短篇小说天生是改编成舞台剧的好材料。

加之,老舍先生历来以写人物为拿手,努力塑造人物形象,以人“抓人”,再加上他拥有精彩漂亮的语言,有了这三者——情节、人物、语言——对戏剧来说,就齐了。

老舍先生短篇小说相当多,全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里写的,大概有七十篇,出版过《赶集》、《蛤藻集》、《樱海集》、《火车集》、《幽默小品诗文集》、《东海巴山集》、《贫血集》等七个集子,此外,还有后来的《集外集》。

为了便于起步,我向兆华导演、王翔先生推荐了几篇,可以先试起来。这就是《断魂枪》、《上任》、《柳家大院》、《也是三角》、《兔》,还有《微神》等等。

结果,他们很快就认定了前五篇,而且,取了个好名字――《老舍五则》,既响亮又一目了然。可巧,这五篇涉及内容广泛,人物有拳师、巡长和土匪、兵痞、乡霸、下海的票友,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深重和动荡。

找过几位改编者,最后,索性王翔先生自己出马,改成五个小话剧,由林兆华先生出任导演。串起来宛如折子戏,在话剧舞台上这种形式也很新颖。

头一炮,在2010年香港艺术节上展演。

这倒是名符其实的头一炮,开创了老舍先生短篇小说走上舞台的先河。

有了头一炮就好办了,是不是?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