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取消行政级别才是贬低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表示,在全社会都以行政级别作为评价标准时,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将贬低教育,导致高校无法与社会对接。全国的事业单位、企业都应该同时取消行政级别,全社会同步配套进行。(新京报3月7日)

  纪校长的说法,并不新鲜。过去几年来,每当谈到取消大学行政级别的改革时,都会有人拿出相似的观点,来表达对大学取消行政级别的“现实担忧”。据笔者所知,在教改《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时,围绕是否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也有着激烈的争议。

  这种“现实担忧”,确实很现实,纪校长说的也是实情——在报纸、出版社、杂志、医院等等机构都有行政级别时,单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 可能让大学今后很难“办事”,因此,从系统改革出发,有必要推进取消其它企事业单位行政级别的去行政化改革。而事实上,这一点,有关部门已做考虑,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3月6日在小组讨论透露露,公立医院将取消行政级别,实行全员聘用制。(京华时报3月7日)这表明,取消行政级别,不只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也已经提上其它机构改革的议事日程。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就不必再拿其它机构没有取消级别为由,来拒绝改革。

  

  而退一步说,就是其它机构不取消行政级别,高校取消行政级别,会贬低高等教育吗?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如果等到全社会官本位风气已经转变,才推进大学的去行政化改革,那这不是“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困境吗?存在“级别影响教育地位”这种想法,只能表明大学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依附行政体制,并对剥离行政体制的命运感到恐惧。如果从办教育的视角出发,取消行政级别,才能实现对教育尊严和学术尊严的救济。

  

  纪校长说,“不是我非要有级别,而是别人怎么看待我的问题,如果去找政府谈事情,是科长、处长还是市长来接待?这个是不一样的。”“中国目前是以行政级别来衡量社会地位,住房、医疗、政府谈话、民间交流,全跟行政级别连在一起,没这个什么都干不了。”这貌似很正确,但是,大学干嘛要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干嘛要在乎接待自己的是科长和处长或者市长?只要能办好事,要排场干什么?这几年来,大学的迎来送往十分频繁,既花费大量的接待费用,又耗去大学领导很多的精力,这就是级别对应“惹得祸”——某个部委司局级干部来访,学校必然由校长书记接待,而且得全程陪同;某个企业的副部长级领导来谈事,相应的,学校也得派出有相当级别的干部。很多校长不是对此不甚其烦么?为什么反过来又要求政府机构要有相应级别的干部来接待自己呢?更有甚者,笔者听到有高校领导对取消行政级别之后,大学在会场上的位置会靠后而担忧,这只能说明,级别思想也深入骨髓——现在的大学里,很多学术会议,重要的讲话嘉宾必是领导,而且以与会领导级别高低来确定会议的档次,真正的学者却沦为配角。

  

  去过香港地区和欧美高校走访的高校领导也许都有深刻感受,来访者做什么事,学校就派谁接待,没有什么座次、排位高低,哪有领导全程陪同一说。其实,高校没有行政级别,就是要让大学对级别、排场的追求转到对教育与学术的追求上来——没有级别,就不必参加那么多的行政会议(耗费精力,据说有些高校的领导应付上级的会议都忙不过来,这也是大学设10多位校领导的原因之一),就不必有那么多对应政府部门设置相应的机构(耗费财力,导致高校的行政机构有二三十个之多,行政开支每年数千万),也不必来访任何一个政府部门官员,就全校领导出动陪同——既然没有级别,也就不必搞级别对应。这不是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的常态吗?国内舆论不一直称赞国外大学校长根本不把政府官员放在眼里,很有骨气么?当高校不对应级别把某些官员奉为座上宾,不再用博士、教授这类头衔去讨好时,这教育的地位是高还是低呢?

  

  作为南方科技大学的首创校长,朱清时日前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一个没有行政级别的人,在一个行政级别的社会中,变成了一个没有人管的人!”他也说到了学校没有级别的“尴尬”——“还有一次开会,因为我没有级别,把我排在最后面一排的最后一个,在职业学校的后面。后来(主办方)也觉得过意不去,把我又往前调到了职业学校的前面,排在深圳大学的后面。”这与其说是学校的“尴尬”,还不如是政府部门的“尴尬”。朱清时校长很享受这种没有级别的校长生活,他说,“我有时也很抱歉,给他们添了这么多难题!”(南方都市报3月4日)

  大学的地位,不可能靠行政级别获得,过去10年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这一点——10年前,我国部分高校的行政级别从正厅提升为副部,这一级别提升提高高校的社会地位了吗?众所周知的是,在行政级别提高的同时,大学的教育声誉与学术声誉却直线下降,大学精神加速迷失。

  

  当然,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不能单兵突进,除了如纪校长所说,应全社会同步改革外,就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本身而言,还要注重配套制度建设。其一,在人大建立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预算和预算执行监督,避免学校“跑部前进”,要老是找省长、市长、部长办事;其二,建立大学的法人治理机构,比如通过大学理事会,公开遴选校长,这样校长就不会只对上,对政绩负责,注重上级的“评价”,却不对师生负责;其三,大学校内实行学术权和行政权分离,这是淡化大学行政色彩的必然选择——如果不取消行政级别,学术权和行政权不可能分离;可只取消行政级别,不在校内推行学术自治,行政还会主导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的配置,大学的行政化倾向就难以得到彻底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