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尽管宏观经济初步复苏,但是基础依然薄弱。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既是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全国人大代表,民营企业家袁玉珠用自己的实践诠释了这一点。
“企业家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每个企业家在做大做强企业的过程中都不应该忘记对社会的责任。衡量一个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价值标准,不是他创办了多少公司、赚了多少钱,而是他对社会事业做了多大的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珠告诉本报记者。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中阳钢铁有限公司(简称中钢)没有裁员、没有减薪,面向社会招聘了3500余名职工。人均工资增长到2800元,并取消2000元以下的工资。
在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中阳钢铁有限公司不仅经受住了危机的考验,生产蒸蒸日上,产品供不应求,效益节节攀升,而且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其产值占中阳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0%以上,贡献的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0%以上,成为山西省企业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事实上,中钢所在的中阳县是山西省吕梁革命老区的一个普通县,在较长一段时期里经济发展迟缓、社会事业进步缓慢、民众就业机会很少、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在这种情况下,中钢把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不是放在引起轰动、吸引眼球的时髦题材和重大活动上,而是年复一年、默默不懈地促进本企业职工和当地百姓的民生改善、民风改进,以及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人的价值逐步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8年到2009年,中阳钢铁在教育、医疗卫生、广电文化、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抗震救灾等方面累计捐款捐物合计金额达2.4亿元。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企业的第一要务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创造出经济效益,就实现了它的社会责任。至于说企业的其他社会责任,有能力就做,没能力就算了。
而在袁玉珠看来,企业的发展不应作为个人和家庭聚集财富的途径,而是希望因此改变老百姓的命运。在他的字典里,对“发展”有一个独特的阐释:发展,就是要把挣来的钱花出去。当然,这些钱不是花销在吃喝玩乐、挥霍浪费上,而是花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革、产品换代、规模扩大、造福社会等方面,以及花在更多地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公益事业等方面。
此外,作为植根当地的本土企业家,袁玉珠考虑最多的还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阳县的贫困面貌。“中阳最大的贫困不是经济贫困,而是知识贫困、人才贫困。”袁玉珠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到2009年,中阳钢铁对当地的教育捐资累计高达8570万元。多年的持续投入,2007年中阳实现了全县高中生的免费普及教育,创造了山西乃至全国高中教育的一个奇迹。袁玉珠明确表示,“在支持高中教育问题上,中阳钢铁承诺每年投入一千万,至少坚持三十年!”
值得强调的是,中钢社会责任的履行使当地政府、民众、企业员工及外部经销商等各方力量与其结成了命运共同体,转化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