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从“三八”“三七”说开去


从“三八”“三七”说开去

谭汝为

 

据报载:南京师范大学的一群女生们,用自己的方式过“三七女生节”,90后的个性女生都认为,“三八”演变成一句骂人话,女生比传统意义上的妇女年轻、有活力,所以非官方的37日“女生节”就这样诞生了。(《扬子晚报》37)

 

这则带有娱乐气息的新闻,体现出90后女生张扬青春活力,显示独立个性的特点,于是产生出“三七女生节”这个有趣的创意。

 

在汉语汉语口语中,有与“二百五”“十三点”同义同类的贬义词,就是“三八”。近十多年来,人们时有耳闻。例如今年“春晚”相声《大话论捧逗》,就出现了“三八”这个词。贬义数字“三八”,源于台湾省和香港地区,属于专门漫骂女性“举止轻浮,做事鲁莽、疯疯癫癫、不够庄重”的詈语。在港台电视剧中偶尔会听到,例如“臭三八”、“三八婆”等。

 

港台地区的“三八”,属于社区语言,和大陆“三八妇女节”的“三八”,是两码事,风马牛不相及。“三八妇女节”源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是舶来洋节的名称。今年是国际三八妇女节100周年。1909年,美国芝加哥女工因要求男女平等权利而举行示威。转年8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二次社会主义者妇女大会上决定,为了促进国际劳动妇女的团结和解放,以每年38日为妇女节。国际社会设立三八妇女节,旨在推动男女平权,提高妇女地位,倡导尊重妇女。

 

贬义词“三八”,究竟怎么来的,有多重流俗词源,兹不赘述。只引其中一种说法:清末通商口岸如广州等地,每月逢8日、18日、28日这三天开关,西方人可入关贸易——这对于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人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每在这三个“8日”,当地男女老少怀着好奇心,前往聚拢围观,指指点点地观看那些与中华礼仪迥然不同的金发碧眼西洋人,尤其是看那些天足细腰、穿着暴露、举止随意的“番婆”(外国女子)——看“西洋景”。“三八”就成为贬低西洋人的代名词,后发展为漫骂女性的詈词。

 

自鸣清高、趋新求异的女大学生,往往不愿把自己列入“妇女”范畴。她们认为已婚“妇女”,尤其“家妇”,庸碌鄙俗,因此羞与为伍。来个“三七女生节”之创意,另起炉灶,以示区别。殊不知“三七”也是一个词,是行瘀、止血、消肿、定痛的一种草药,又名“山漆”“田七”。如果偏狭地从这个角度看,“三七女生节”似乎也不大合适。

 

所谓“三七女生节”,就是不甘寂寞的大学女生,呼朋引类,别出心裁,策划个有创意的小游戏,无关宏旨,无伤大雅,自娱自乐,一笑了之。至于有人主张为保护妇女的尊严和权益,提议取消“三八”这个贬义词,甚至将“嫉、妒、奸、妄、娼、妓、婊、嫖”等贬义字的“女”偏旁去掉。在下以为,皆不可取。原因有二:一、汉语字词已使用千载,历经优胜劣汰,业已定型,以今律古,深文周纳,恣意改弃,与理难合。二、汉语使用,约定俗成,人为改动或行政命令,皆难奏效。在语言文字方面,还是静心维稳,以少折腾为好。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