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债尚未失去信心 投资多元化已经启动


即将发表于《环球财经》专栏,谢绝转载    

    2009年12月末,中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7554亿美元,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美国国债投资者(日本同期持有美国国债7688亿美元)。事实上,在2009年前11个月,中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均高于日本投资者。2009年全年中国投资者仅增持美国国债280亿美元,而作为美国国债另两大主要持有国的日本和英国投资者分别增持美国国债1428亿与1716亿美元。尤其是2009年12月,中国投资者减持美国国债342亿美元。这是否表明,在充分认识到美国政府财政风险与美元贬值风险后,中国投资者已经进入了持续减持美元国债甚至美元资产之途?

    为更清晰地理解2009年中国投资者对美国国债的购买状况,我们从国债的期限结构来展开分析。如表1所示,2009年全年中国投资者减持短期美国国债955亿美元,同时增持长期美国国债1235亿美元。在2009年12个月内,中国投资者有7个月在减持短期美国国债,其中下半年有5个月。相比之下,中国投资者有11个月在增持长期美国国债。2009年中国投资者在美国国债的购买方面存在典型的“抛短投长”现象。

    鉴于长期国债在利率风险与汇率风险方面均高于短期国债,对上述“抛短投长”现象的可能解释包括:第一,中国投资者尚未对美国国债失去信心。一方面,中国投资者认为,美联储加息而导致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的风险目前仍然较低,这自然与美国国内失业率高企、银行信贷萎缩、财政压力紧迫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中国投资者认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美国政府通过美元贬值来刺激出口以及降低真实债务的激励较小,因此美元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不大;第二,在美国国债投资方面,中国投资者越发关注于投资收益率。既然长期国债面临的利率风险与汇率风险仍属可控,且长期国债投资收益率远高于短期国债投资收益率,那么“抛短投长”就有助于扩大投资收益;第三,“抛短投长”的结果,是中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的期限结构逐渐回归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的结构。[1] 如图1所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在中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国债中,短期国债比重极低。次贷危机爆发后,短期国债在中国投资者持有国债中的比重迅速上升。随着危机的缓解,该比重在2009年上半年达到顶峰(最高时为四分之一左右)后逐渐下降。

    尽管中国投资者尚未对美国国债失去信心,但相关数据显示,在2009年,中国投资者的确加快了外汇资产多元化投资的步伐。这主要体现在:第一,中国投资者开始降低增量外汇资产中美元资产的比重。2009年中国新增外汇储备4532亿美元。但同期内中国投资者增持美国国债280亿美元,减持美国机构债247亿美元,减持美国企业债41亿美元,增持美国股票41亿美元(表2)。上述4类资产合计,2009年中国投资者仅增持美元资产33亿美元,占中国外汇储备增量不到1%;第二,中国投资者在美国市场上显著购入非美国的外国债券与股票。如表2所示,2009年中国投资者在美国市场上购入外国债券103亿美元、外国股票24亿美元。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美国财政部按月公布的中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数据,并非中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的最终真实数额。中国投资者除通过中国金融机构直接买卖美国国债之外,也通过离岸金融市场(例如伦敦与香港)上的金融机构间接买卖美国国债。如表3所示,在2001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是唯一连续8年均通过离岸金融中心净购入美国国债的国家,而英国是唯一连续8年均通过离岸金融中心净出售美国国债的国家。这意味着,中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以及美元资产的规模,可能显著高于当前美国财政部按月披露的直接购买额。关于中国投资者间接持有美国国债以及美元资产的规模,有待于美国财政部每年公布一次的年度调查数据来核实。

[1]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前后中国投资者对美证券投资组合变动之分析,可参见张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思路的应有变化”,《国际经济评论》,2009年第9-10期。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